中醫(yī)古籍
  • 《本草綱目拾遺》 煙筒中水

    作者: 趙學(xué)敏

    俗名煙油。古今秘苑∶煙油染衣,以瓜子水洗之即去。同壽錄云∶煙油入目,如小兒及好吃煙者誤犯之,若將別湯洗,愈洗愈疼,必至瞎而后已。須用亂頭發(fā)或纓緩緩揉之即愈。

    解蛇毒,涂惡瘡頑癬,殺蠱。

    毒蛇咬∶劉羽儀驗方∶取吃煙桿內(nèi)脂膏,涂在咬傷處,用手指搓入肉中,痛即止,最效。

    蜈蚣咬∶劉氏驗方∶用煙筒內(nèi)膏油,涂在咬處,或煙灰擦之,立止痛。

    按∶煙油一名煙膏,味辛微毒,陳貢士毅齋云∶煙油乃五行之氣相合而生,近日外丹家用以點藥金,又可益金色,術(shù)士隱其名,呼為太極膏,又曰氣泥,曰五行丹,剔以燃燈代油,則一切毒蟲皆不近,入水蛟龍亦畏之。入藥,舊竹桿劈取者良,凡梅條、藤條、紫檀、烏木、老鸛草及純銅、純銀桿中油,皆不及竹中者性良。惟象牙桿中煙油可殺蠱毒。閩有橄欖木煙桿,其中油可毒魚。至煙膏亦各隨所食煙質(zhì)為高下,煙肆所市煙,俱以煙葉噴油打成塊,用鐵刨披作絲售之,此為純?nèi)~不雜為上品。更有打塊時夾素馨葉,雜以礬紅刨成絲,再加姜黃末以和其色者,其氣燥烈損人,煙膏亦淡而薄,不及上品力濃也。海鹽朱進士醒庵云∶煙油解蛇毒,初不甚信,后見里人獲一赤練蛇,長八九尺,粗如臂,口吐毒煙,一犬近之,蛇噓以氣,即腹裂死。一人戲以舊竹煙桿去頭嘴,以竹絲通出油,刺入蛇口,蛇嚙之即瞑目閉口,身卷縮,俄復(fù)伸長,如是數(shù)次,直如繩而斃。始知其解毒殺蟲之功,信不虛謬。諸城劉仲旭少府云∶西北口外出一種毒蟲,名曰蜢。狀如中土虻蠅,人出遇之,即觸人面,不論何處被其觸者,亦不甚痛,頃覺眼眶四圍出細蛆,攢食睛膏,痛不可忍。彼土人治法∶惟取煙桿四五枝,折取煙油,涂目內(nèi),忍痛片時,其蛆皆死,然后再用溫水洗去煙油即愈。椿園聞見錄∶撻拉巴哈臺即準(zhǔn)噶爾故地,夏多白蠅為害,觸人畜眼角,輒遺蛆而去,非以膠粘之不出。按常中丞筆記云∶西北臺站及伊芳犁等處,出一種野蠅,亂撲人面,若被其觸者,眼角內(nèi)即出蛆蟲,痛癢異常,有因此成瞽者。土人多以煙油涂眼角治之。然疾愈后,目亦紅腫,數(shù)日不消??偛蝗裘晒胖畏ǎ灰贼~膠一塊,向眼角粘出之,又不損目,較煙油為佳。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 作者:
    王懷隱、陳昭遇等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