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jīng)曰∶胃為水谷之海,脾為生化之源。丹溪曰∶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yùn)。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yùn)化。一納一運(yùn),化生精液,清氣上升,糟粕下降。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清者為榮,濁者為衛(wèi)。清陽發(fā)腠里,濁陰歸五臟。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shí),榮養(yǎng)五臟。若夫飲食有節(jié),寒溫適宜,則脾胃壯實(shí),飲食易消,運(yùn)化精微,充溢五臟六腑,榮養(yǎng)四肢百骸,何病之有!脾胃衰弱,則飲食不消,運(yùn)化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職,嗜臥多困,其病生焉。脾胃者,五臟之根本;飲食者,性命之大原。調(diào)理脾胃,為醫(yī)中之王道,誠有旨哉。所謂脾胃健,則諸病悉安;脾胃弱,則諸疾蜂起。
天下受拜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三焦氣壅,胸膈痞脹,飲食不美,嘔吐不食,不服水土,及山嵐瘴氣。不俱大小老幼并宜服之。
真茅術(shù)(五兩,炒) 濃樸(三兩,姜制) 陳皮(四兩) 甘草(一兩五錢) 生姜(三兩) 南棗(一斤,蒸去核)
連棗、藥,搗成餅,曬干為末。大人二錢,小兒一錢,鹽湯下。
補(bǔ)中益氣湯治大小脾胃不和,四肢怠惰,飲食不進(jìn),日漸羸瘦,及男婦勞傷,諸虛百損并效。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一錢二分) 黃 (一錢) 陳皮(八分) 甘草(五分,炙) 當(dāng)歸(一錢) 柴胡(五分) 升麻(五分)
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 青皮(各五錢) 訶子(三錢) 甘草 丁香(各一錢)
每服一錢,清米湯調(diào)化下。
益脾散(本方加肉豆蔻二錢。)
益黃丸治脾胃受傷,肌肉消瘦,肚腹膨脹,好食泥土,漸成脾疳。
白術(shù)(炒) 黃連 茯苓 神曲(炒。各一兩) 砂仁(三錢) 山楂肉 胡連 蕪荑(各六錢)
豬膽汁為丸,清米湯下。
補(bǔ)脾丸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jìn),泄瀉不止,及男婦脾胃虛弱者并效。
茅術(shù)(十兩。小茵香、茱萸、肉果、破故紙,四制去囊藥) 蓮肉 人參(各一兩) 白芍(炒) 甘草(各五錢)山藥 陳皮(各七錢) 干姜(炮) 木香(各四錢)
神曲打糊為丸,姜湯下,米湯亦可。
參苓造化糕(一名八珍糕) 調(diào)理脾胃,不過此方之妙。
人參(五錢) 茯苓 山藥 蓮肉 芡實(shí)(肉) 薏苡仁(各一兩) 山楂(肉) 麥芽(炒。各八錢) 白砂糖(二兩)
為末,每服二三錢。白滾湯調(diào),再頓滾服,日進(jìn)二三次。男婦脾胃弱者,及脾泄服之甚效。
蒸糕,拌陳米屑一升;作餅,拌炒米屑二升,添糖二兩。
二仙膏治癥同前。脾泄久不止者甚效。
陳川米(一升,姜汁拌濕一宿,炒熟) 山藥(一斤,干者,微炒)
為末,每服二三錢,白滾湯調(diào)下,加白砂糖一匙。
益榮湯驚恐后,心君失輔,脾胃衰弱,怔忡恍惚,悲喜不常,小便混濁,夜睡不寧。此方補(bǔ)脾胃,養(yǎng)心血。
經(jīng)云∶損其心,益其榮。男婦心血不足者并效。
當(dāng)歸 黃 遠(yuǎn)志 小草 茯神 人參 酸棗 柏子仁 白芍(各八分) 木香(三分) 紫石英(二錢) 甘草(五分)
歸脾湯補(bǔ)脾胃,養(yǎng)心血,安神鎮(zhèn)驚。
人參 白術(shù)(炒) 黃 (蜜炒) 酸棗(炒) 茯神 當(dāng)歸 遠(yuǎn)志(各一錢)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人參養(yǎng)榮湯養(yǎng)血補(bǔ)氣,健脾開胃,安養(yǎng)心神。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黃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 遠(yuǎn)志(肉) 陳皮(各八分) 五味(二分) 甘草 官桂(各四分)
人參養(yǎng)胃湯治脾胃虛弱,內(nèi)傷生冷,嘔吐、泄瀉、不食。
蒼術(shù)(炒) 濃樸(炒) 陳皮 甘草 茯苓 藿香 人參 半夏(制) 草果 砂仁 香附(醋炒。各等分,量癥加減。)
六君子湯養(yǎng)脾和胃,清痰順氣。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制。各等分,視癥加減)
橘半枳實(shí)丸治痞消食,化痰強(qiáng)胃。
白術(shù)(四兩) 枳實(shí)(二兩,麩炒) 廣皮(二兩) 半夏(一兩五錢,姜制)
為末,水疊為丸,白滾湯下。婦人加香附、砂仁。
橘半健脾丸本方加神曲、山楂肉、砂仁、木香。
溫脾湯治滯頤。涎為脾液,脾胃虛寒,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涎于頤間也。其癥亦有脾熱口臭,而流涎者。當(dāng)分冷熱調(diào)治之。
人參 白術(shù)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 半夏(制) 訶子(煨) 肉蔻(各五分)
生姜三片。脾寒癥,加丁香、木香;脾熱,加黃連、軟石膏
啟脾丸(方見泄瀉門) 治滯頤。
寒癥,加訶子(煨)、丁香、木香;熱癥,加寒水石( )、胡連、黃連。
為末,蜜丸,米湯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經(jīng)曰∶胃為水谷之海,脾為生化之源。丹溪曰∶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yùn)。胃陽主氣,脾陰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yùn)化。一納一運(yùn),化生精液,清氣上升,糟粕下降。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清者為榮,濁者為衛(wèi)。清陽發(fā)腠里,濁陰歸五臟。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shí),榮養(yǎng)五臟。若夫飲食有節(jié),寒溫適宜,則脾胃壯實(shí),飲食易消,運(yùn)化精微,充溢五臟六腑,榮養(yǎng)四肢百骸,何病之有!脾胃衰弱,則飲食不消,運(yùn)化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失職,嗜臥多困,其病生焉。脾胃者,五臟之根本;飲食者,性命之大原。調(diào)理脾胃,為醫(yī)中之王道,誠有旨哉。所謂脾胃健,則諸病悉安;脾胃弱,則諸疾蜂起。
天下受拜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三焦氣壅,胸膈痞脹,飲食不美,嘔吐不食,不服水土,及山嵐瘴氣。不俱大小老幼并宜服之。
真茅術(shù)(五兩,炒) 濃樸(三兩,姜制) 陳皮(四兩) 甘草(一兩五錢) 生姜(三兩) 南棗(一斤,蒸去核)
連棗、藥,搗成餅,曬干為末。大人二錢,小兒一錢,鹽湯下。
補(bǔ)中益氣湯治大小脾胃不和,四肢怠惰,飲食不進(jìn),日漸羸瘦,及男婦勞傷,諸虛百損并效。
人參(五分) 白術(shù)(一錢二分) 黃 (一錢) 陳皮(八分) 甘草(五分,炙) 當(dāng)歸(一錢) 柴胡(五分) 升麻(五分)
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益黃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 青皮(各五錢) 訶子(三錢) 甘草 丁香(各一錢)
每服一錢,清米湯調(diào)化下。
益脾散(本方加肉豆蔻二錢。)
益黃丸治脾胃受傷,肌肉消瘦,肚腹膨脹,好食泥土,漸成脾疳。
白術(shù)(炒) 黃連 茯苓 神曲(炒。各一兩) 砂仁(三錢) 山楂肉 胡連 蕪荑(各六錢)
豬膽汁為丸,清米湯下。
補(bǔ)脾丸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jìn),泄瀉不止,及男婦脾胃虛弱者并效。
茅術(shù)(十兩。小茵香、茱萸、肉果、破故紙,四制去囊藥) 蓮肉 人參(各一兩) 白芍(炒) 甘草(各五錢)山藥 陳皮(各七錢) 干姜(炮) 木香(各四錢)
神曲打糊為丸,姜湯下,米湯亦可。
參苓造化糕(一名八珍糕) 調(diào)理脾胃,不過此方之妙。
人參(五錢) 茯苓 山藥 蓮肉 芡實(shí)(肉) 薏苡仁(各一兩) 山楂(肉) 麥芽(炒。各八錢) 白砂糖(二兩)
為末,每服二三錢。白滾湯調(diào),再頓滾服,日進(jìn)二三次。男婦脾胃弱者,及脾泄服之甚效。
蒸糕,拌陳米屑一升;作餅,拌炒米屑二升,添糖二兩。
二仙膏治癥同前。脾泄久不止者甚效。
陳川米(一升,姜汁拌濕一宿,炒熟) 山藥(一斤,干者,微炒)
為末,每服二三錢,白滾湯調(diào)下,加白砂糖一匙。
益榮湯驚恐后,心君失輔,脾胃衰弱,怔忡恍惚,悲喜不常,小便混濁,夜睡不寧。此方補(bǔ)脾胃,養(yǎng)心血。
經(jīng)云∶損其心,益其榮。男婦心血不足者并效。
當(dāng)歸 黃 遠(yuǎn)志 小草 茯神 人參 酸棗 柏子仁 白芍(各八分) 木香(三分) 紫石英(二錢) 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歸脾湯補(bǔ)脾胃,養(yǎng)心血,安神鎮(zhèn)驚。
人參 白術(shù)(炒) 黃 (蜜炒) 酸棗(炒) 茯神 當(dāng)歸 遠(yuǎn)志(各一錢)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人參養(yǎng)榮湯養(yǎng)血補(bǔ)氣,健脾開胃,安養(yǎng)心神。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黃 當(dāng)歸 白芍 熟地 遠(yuǎn)志(肉) 陳皮(各八分) 五味(二分) 甘草 官桂(各四分)
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人參養(yǎng)胃湯治脾胃虛弱,內(nèi)傷生冷,嘔吐、泄瀉、不食。
蒼術(shù)(炒) 濃樸(炒) 陳皮 甘草 茯苓 藿香 人參 半夏(制) 草果 砂仁 香附(醋炒。各等分,量癥加減。)
六君子湯養(yǎng)脾和胃,清痰順氣。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陳皮 半夏(制。各等分,視癥加減)
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
橘半枳實(shí)丸治痞消食,化痰強(qiáng)胃。
白術(shù)(四兩) 枳實(shí)(二兩,麩炒) 廣皮(二兩) 半夏(一兩五錢,姜制)
為末,水疊為丸,白滾湯下。婦人加香附、砂仁。
橘半健脾丸本方加神曲、山楂肉、砂仁、木香。
溫脾湯治滯頤。涎為脾液,脾胃虛寒,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涎于頤間也。其癥亦有脾熱口臭,而流涎者。當(dāng)分冷熱調(diào)治之。
人參 白術(shù)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 半夏(制) 訶子(煨) 肉蔻(各五分)
生姜三片。脾寒癥,加丁香、木香;脾熱,加黃連、軟石膏
啟脾丸(方見泄瀉門) 治滯頤。
寒癥,加訶子(煨)、丁香、木香;熱癥,加寒水石( )、胡連、黃連。
為末,蜜丸,米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