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拳參

    《中國藥典》:拳參拼音注音Quán Shēn別名

    紫參、草河車、刀剪藥、銅羅、蝦參、地蝦、山蝦

    英文名RHIZOMA BISTORTAE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拳參Polygonum bistorta L.的干燥根莖。春初發(fā)芽時或秋季莖葉將枯萎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干,去須根。

    性狀

    本品呈扁長條形或扁圓柱形而彎曲,兩端略尖,或一端漸細,有的對卷彎曲,長6~13cm,直徑1~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粗糙,一面隆起,一面稍平坦或略具凹槽,全體密具粗環(huán)紋,有殘留須根或根痕。質(zhì)硬,斷面淺棕紅色或棕紅色,維管束呈黃白色點狀,排列成環(huán)。無臭,味苦、澀。

    貯藏

    置干燥處。

    炮制

    除去雜質(zhì),洗凈,略泡,潤透,切薄片,干燥。

    鑒別

    (1)本品粉末淡棕紅色。木栓細胞多角形,含棕紅色物。草酸鈣簇晶甚多,直徑15~65μm 。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0~55μm ,亦有網(wǎng)紋及螺紋導管。纖維長梭形,直徑10~20μm ,壁較厚,木化,孔溝明顯。淀粉粒橢圓形、卵形或類圓形,直徑5~12μm。

    (2)取本品1 薄片(或粉末少量),加乙醇2 滴與1% 三氯化鐵乙醇溶液 1滴,顯藍黑色。

    歸經(jīng)

    歸肺、肝、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腫,止血。用于赤痢,熱瀉,肺熱咳嗽,癰腫,瘰疬,口舌生瘡,吐血,衄血,痔瘡出血,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適量。

    摘錄《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拳參拼音注音Quán Shēn別名

    山蝦子(《江蘇植藥志》),倒根草(《新疆藥材》),紫參、破傷藥、刀剪藥、疙瘩參(《河北藥材》),蝦參、回頭參、山柳柳、石蠶(《山東中藥》),刀槍藥(《中藥志》),馬峰七(《廣西中藥志》)。

    出處

    《本草圖經(jīng)》

    來源

    為蓼科植物拳參等的根莖。春季未發(fā)芽前或秋季莖葉剛枯萎時,采取根莖,去掉殘莖及泥土,曬干。搓去須根或燒去須根。

    生境分布

    生山坡草叢陰濕處。分布華北、西北及河南、湖北、山東、江蘇、浙江。產(chǎn)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湖北、吉林、遼寧等地。

    原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50~90厘米。根莖肥厚扭曲,外皮紫紅色。莖直立,單一或數(shù)莖叢生,不分枝。根生葉叢生,有長柄;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2~18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或圓形。下延成翅狀,邊緣外卷,無毛,或有時下面疏被柔毛。莖生葉較小,近乎無柄,葉片披針形至線形;托葉鞘膜質(zhì),管狀,長達3厘米。穗狀花序頂生,長達6厘米;花小,花被白色或淡紅色,5裂,裂片長達3毫米;雄蕊8,著生于花被基部;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三棱形,長約3毫米,褐色,常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ㄆ谙摹⑶锛?。

    性狀

    干燥根莖呈扁圓柱形而彎曲,兩端圓鈍或稍尖,長3~10厘米,徑約1~2厘米,外表紫褐色,有細密環(huán)節(jié),頂端有芽或殘莖痕,兩側(cè)殘留細硬須根或白色根痕。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棕紅色或赤褐色,近邊緣有一圈維管束排成的白色小點。氣無,味苦澀。以粗大、堅硬、斷面紅棕色、無須根者為佳。

    化學成分

    拳參根莖含鞣質(zhì)8.7~25.0%,淀粉12~45.81%,糖類5.7~7.5%,及果膠、樹膠、粘液質(zhì)、樹脂等。鞣質(zhì)中,有可水解鞣質(zhì)和縮合鞣質(zhì),尚有沒食子酸、并沒食子酸、D-兒茶酚、L-表兒茶酚、6-沒食子酰葡萄糖和3,6-二沒食子酰葡萄糖。另含葡萄糖和β-谷甾醇的異構(gòu)體。葉含鞣質(zhì)5~10%,莖中則僅為痕量。

    藥理作用

    拳參滲漉液與明膠等制成的"止血凈"1號,用于犬和綿羊各種止血實驗(股動脈切斷,肝臟剪口,脾臟切除等出血)均有一定止血效果。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平板打洞法)。拳參毒性很小,用其提取液(100%)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0.33克/鼠;兔用"止血凈"腹腔注射(0.2克/公斤),觀察5天,于30天后解剖,未發(fā)現(xiàn)異常。"止血凈"1號組織埋藏,可以吸收,初步證明有一定止血消炎作用。

    性味

    苦,涼。

    ①《現(xiàn)代實用中藥》:"酸苦,有小毒。"

    ②《中藥志》:"苦,微寒。"

    注意

    無實火熱毒者不宜。陰證外瘍忌服。

    功能主治

    清熱鎮(zhèn)驚,理濕消腫。治熱病驚搐,破傷風,赤痢,癰腫,瘰疬。

    ①《本草圖經(jīng)》:"搗末,淋渫腫氣。"

    ②《現(xiàn)代實用中藥》:"內(nèi)服治赤?。缓骺谇谎字諗縿?;外用治痔瘡及腫瘍。"

    ③《中藥志》:"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治熱病驚癇,手足抽搐,破傷風,癰腫瘰疬,蛇蟲咬傷。"

    ④《廣西中藥志》:"治腸胃濕熱,赤痢,外用治口糜,癰腫,火傷。民間作產(chǎn)后補血藥。"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或研末作丸、散。外用:搗敷、煎水含漱或洗滌。

    臨床應用

    ①治療菌痢、腸炎

    用拳參制成片劑,每片含藥0.3克。每次4片,日服3次。治療菌痢80例,平均服藥6.6天,結(jié)果治愈71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4例。有效病例平均1天退熱,其他癥狀體征的平均消失時間為:腹痛3.8天,里急后重2.7天,膿血便2.9天,便次復常3.3天。也有用拳參1兩,水煎服,每天1~2次,治療菌痢、腸炎共130例,均有一定效果。

    ②治療肺結(jié)核

    取拳參洗凈曬干粉碎,加淀粉調(diào)勻壓成0.3克的片劑。成人每次4~6片,小兒酌減。治療12例,服藥時間最長者半年,最短者40天。結(jié)果3例原發(fā)綜合征均痊愈;9例浸潤型肺結(jié)核痊愈5例,好轉(zhuǎn)3例,1例無效。

    ③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1:1紫參(石生蓼的根莖)注射液(每毫升含紫參黃酮2.2~2.5毫克)肌肉注射,場次2毫升,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103例,年齡50~80歲,病程2~45年。除1例合并嚴重肺心病無效外,其余102例均有效。病型與療效無明顯關(guān)系。三個療程后癥狀和體征的消失率分別為:咳嗽72.8%,咳痰79.9%,氣喘77.1%,干濕性羅音67.2%??人?、咳痰、氣喘與羅音的見效時間多數(shù)在4~10天內(nèi)。但消炎作用較差。

    備注

    除上述品種外,蓼屬拳參組的多種植物,如石生蓼(分布東北)、珠芽蓼(詳"蝎子七"條)、耳葉蓼(分布東北)、毛耳葉寥(分布東北)、狐尾蓼(分布東北)、太平洋蓼(分布東北)、圓穗蓼(詳"蝎子七"條)等,亦均同等入藥。

    本品在藥材商品中,習稱"草河車"或"重樓",但"草河車"、"重樓"又為蚤休的異名,參見"蚤休"條。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拳參拼音注音Quán Shēn別名

    紫參、牡蒙、眾戎、音腹、伏菟、重傷、童腸、馬行、刀剪藥、刀槍藥、疙瘩參、破傷藥、銅羅、蝦參、山蝦、山蝦子、地蝦、拳頭參、回頭參、紅蒼術(shù)、紅重樓、紅蚤體、活血蓮、紅內(nèi)消、馬尾七、土馬蜂、澀疙瘩、一口血、鳶頭雞、地蜂子、紅三七、紅地榆、地蠶子

    出處

    1.《本草圖經(jīng)》:拳參,生淄州田野。葉如羊蹄,根似海蝦,黑色。五月采。

    2.《唐本草》中所載紫參及《本草圖經(jīng)》的晉州紫參,為蓉屬拳參組植物。故本品亦即本草紫參中的一種。參見紫參條。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拳參或耳葉蓼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拳參Polygonum bistorta L.[P.Lapidosum Kitag.」2. Petr.Ex Kom.

    采收和儲藏:春、秋兩季挖取根狀莖,去掉莖、葉凈,曬干或切片曬干,亦可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山野草叢中或林下陰濕處。

    2.生于山坡或草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新疆、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2.分布于東北各地。

    原形態(tài)

    1.多年生草本,高35-90cm。根莖肥厚,彎曲,外皮紫棕色。莖直立,單一,無毛。基生葉有長柄;葉片革質(zhì),長圓披針形或披針形,長10-20cm,寬2-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圓鈍或截形有時心形,沿葉柄下延成翅狀,邊緣外卷,兩面稍被毛,老時漸脫落,下面具網(wǎng)脈;莖生葉互生,向上柄漸短至抱莖,托葉鞘筒狀,膜質(zhì),長2-5cm??偁罨ㄐ虺仕霠铐斏?,圓柱形,直立或稍彎,長3-6cm;小花密集,苞片卵形,膜質(zhì),花梗纖細;花淡紅色或白色,直徑約2.5mm,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雄蕊8,與花被近等長或稍長;花往3。瘦果三棱狀橢圓形,紅棕色,光亮,包于宿存花被內(nèi)?;ㄆ?-9月,果期9-11月。

    2.與拳參相似,其主要區(qū)別在于:本種的葉呈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9cm,寬O.7-2.4cm,基部圖形。邊緣具有較明顯凸起的脈端,葉片兩面無毛。莖有8-9個節(jié)。瘦果的棕黑色。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涼爽氣候,耐寒又耐旱。宜選向陽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上或石灰質(zhì)壤土栽種。栽培技術(shù) 種子繁殖:北方4月上旬條播,行距30~45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nèi)覆土0.3~1cm,每1hm2播種量1.5~2.25kg。當苗高3~6cm時,按株距15-30cm間苗,也可用育苗移栽法。分根繁殖:秋季或春季萌芽前,挖出根狀莖,每株可分成2~3株,按行距30~45cm,株距30cm栽種,覆土,壓實。春栽2~3星期萌芽生長。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扁圓柱形,彎曲成蝦狀,長4-15cm,直徑l-2.5cm。表面紫褐色或紫黑色,稍粗糙,有較密環(huán)節(jié)及殘留須根或根痕,一面隆起,另面較平坦或略具凹槽。質(zhì)硬,斷面近腎形,淺棕紅色,黃白色維管束細點排成斷續(xù)環(huán)狀。氣微,味苦、澀。

    以粗大、堅硬、斷面淺紅棕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木柱層為數(shù)列木柱細胞,深棕色。皮層較寬。維管束外韌型,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有的韌皮部外側(cè)有纖維束。髓部大。薄壁細胞中含較多草酸鈣簇晶及淀粉粒。理化鑒別 取本品粉末約0.5g,加水4ml,微熱,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產(chǎn)生藍黑色沉淀,稍振搖,濾液即顯茶藍色?;蛉”酒芬槐∑ɑ蚍勰┥倭浚┘右掖?滴與1%三氯化鐵的乙醇溶液1滴,顯藍黑色。

    化學成分

    拳參根莖含沒食子酸(gallic acid),并沒食子酸(ellagic acid)以及可水解鞣質(zhì)和縮合鞣質(zhì)。還含右旋兒茶酚(catechol),左旋表茶酚(epicatechol),6-沒食子酰葡萄糖galloylglucose),3,6-二沒食子酸葡萄糖(3,6-digalloyl glucose葡萄糖(glucose)[1]。又含羥基甲基蒽醌、維生素[2]、β-谷甾醇的異構(gòu)體等[1]。全草含綠原酸(chloro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及金絲桃甙(hyperin)等[3,4]。

    藥理作用

    拳參滲漉液與明膠等制成的止血凈1號, 用于犬和綿羊各種止血實驗(股動脈切斷,肝臟剪口,脾臟切除等出血)均有一定止血效果。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抗菌作用(平板打洞按)。拳參毒性很小,用其提取液(100露)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0.33g/鼠;兔用止血凈腹腔注射(0.2g/kg),觀察5天,于30天后解剖,未發(fā)現(xiàn)異常。止血凈 l號組織埋藏,可以吸收。初步證明有一定止血消炎作用。

    拳參滲漉液與明膠等制成的止血凈1號,用于犬和綿羊各種止血實驗均有一定止血效果。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等均有抗菌作用。用本品提取液(100%)注入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shù)致死量為0.33g/kg;用止血凈注入兔腹腔(0.2g/kg)觀察5天,于30天后解剖,未發(fā)現(xiàn)異常,止血凈1號組織埋藏可以吸收。初步證明有一定止血消炎作用。

    鑒別

    取本品粉末約0.5g,加水4ml,微熱,濾過,取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劑1滴,產(chǎn)生藍黑色沉淀,稍一振搖,濾液即顯茶藍色。(檢查鞣質(zhì))

    性味

    苦;性微寒;小毒

    注意

    無實火熱毒者不宜。陰證外瘍忌服。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解毒散結(jié)。主肺熱咳嗽;熱病驚癇;赤痢;熱瀉;吐血;衄血;痔瘡出血;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含漱、熏洗。

    臨床應用

    1.治療菌痢、腸炎:用拳參制成片劑,每片含藥0.3g。每次4片,日服3次。治療菌痢80例,平均服藥6.6天,結(jié)果治愈71例,好轉(zhuǎn)5例,無效吐例。有效病例平均 l天退熱,其他癥狀體征的平均消失時間為:腹痛3.8天,里急后重2.7天,膿血便2.9天,便次復常3.3天。也有用拳參1兩,水煎服,每天1-2次,治療菌痢、腸炎共130例,均有一定效果。

    2.治療肺結(jié)核:取拳參洗凈曬干粉碎,加淀粉調(diào)勻壓成0.3g的片劑。成人每次4-6片,小兒酌減。治療12例,服藥時間最長者半年,最短者40天。結(jié)果3例原發(fā)綜合征均痊愈;9例浸潤型肺結(jié)核痊愈5例,好轉(zhuǎn)3例,1例無效。

    3.治療慢性氣管炎:用1:1紫參(石生蓼的根莖)注射液(每ml含紫參黃酮2.2-2.5mg)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治療103例,年齡;0-30歲,病程2-45年。除 l例合并嚴重肺心病無效外,其余102例均有效。病型與療效無明顯關(guān)系。三個療程后癥狀和體征的消失率分別為:咳嗽72.8%,咳痰79月%,氣喘77.1%,干濕性羅音67.2%??人浴⒖忍?、氣喘與羅音的見效時間多數(shù)在凄-10天內(nèi)。但消炎作用較差。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刺苞南蛇藤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別名爬山虎來源衛(wèi)矛科南蛇藤屬植物刺苞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以根、莖和果實入藥。全年采根,春秋割取莖,秋采果實,曬干。性味甘,......
  • 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 Yè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的葉。0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lastrns flagellaris Rupr.采收和儲藏:春、夏......
  • 拼音注音Cì Bāo Nán Shé Ténɡ Gu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刺南蛇藤Celastrus flagellaris Rupr.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lastrus flagellaris Rupr.采收和儲藏:秋后......
  • 拼音注音Cì Chá Měi Dēnɡ Mù別名皮胡椒。來源藥材基源:為衛(wèi)矛科植物廣西刺茶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ytenus variabilis(Loes.)C.Y.Cheng f.inermis C.Y.Cheng et W.L......
  • 拼音注音Cì Méi Guǒ別名薔薇果(東北)出處《黑龍江中藥》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果實。果實在將成熟時摘下,立刻曬干,干后除去花萼,或把新鮮果實切成兩半,除去果核,再行干燥。生境分布生于林緣開闊地及河岸邊,山坡灌叢間及雜林中。分布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