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友漁齋醫(yī)話》 陰暑陽暑

    作者: 黃凱鈞

    暑有陰陽二種,不可不辨也。人之處于涼亭水榭,日受風(fēng)涼,喜啖爽口冷茶,陽氣閉塞,其病惡風(fēng)熱壯,少汗脈沉滯,或腹痛吐瀉,此夏月之陰癥也,不可謂之傷寒,乃名之為陰暑。前人治此等癥,大順散、理中湯,輕則平胃散。予嫌其姜、桂之性太烈,必先歲氣,毋伐天和,亦為要緊。乃制一方,名勝濕和中湯,蘇葉、(惡寒用之。)半夏、茯苓、陳皮、炙草、(四味為二陳消痰勝濕)濃樸、神曲,(溫中消導(dǎo)。)若果指甲灰色,方可加淡附子、干姜各數(shù)分。陽暑途行淺舍,勞逸雖殊,其受病則同。暑邪無形,從口鼻吸受,暑傷人氣分,故氣短脈虛;暑先傷心,故心煩少寐多汗,(心主液。)或身熱,四肢無力,渴思冷凍飲料,小便赤穢,雖六脈虛細(xì),總宜清暑利濕,滑石、淡竹葉、芩、連、茯苓、苡仁之類,皆可選用,佐以補(bǔ)氣之品,人參白虎,清暑益氣等湯,俱可參用。

    一鄰氏子年十三四,面白體弱。時(shí)當(dāng)中伏,出就外敷,晝景赫赫,人多汲飲井泉,鄰子亦飲兩觥,即不能到塾,目瞪神呆,懨懨臥榻。其父兄延人刺少商穴,出紫血些微,續(xù)服痧藥,至下日辰刻,邀予視之。六脈已絕,指甲盡作灰色。予曰∶此伏天中寒之癥,所謂陰暑也,若服附子理中湯,或可救,今則無及矣。過午而歿。一人途行歸家,腹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此為干霍亂,一名攪腸痧,宜用炒鹽沃湯,待溫飲而探吐;或用瓷盤蘸香油遍刮胸背,臟腑氣通,能吐能瀉。即屬無妨。其人不知治法,服老姜湯一碗而斃。此中陽暑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shí)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bǔ)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hù),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dú)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