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友漁齋醫(yī)話》 腫

    作者: 黃凱鈞

    沈氏(四二) 三瘧住后足腫,旋及大腹胸脅,納食大減,氣急脈細。此分明脾腎兩虛,脾虛則不能制水,腎寒則膀胱亦不能化,失滲泄之能,以成泛濫之勢;治法莫穩(wěn)于四明加減腎氣丸,并補中益氣湯,分早晚而進。但此法久服方有效,又奈湯丸中藥品,有力者方能辦。今田家之婦,粒食不缺為幸,焉能辦此?坐忍其斃,又非仁人之用心。因推敲一方,以欲退其腫,必有利水∶欲利其水,必先利氣。而不知單利其氣,仍如無云而致雨,豈可得耶?然則何如?須按《內(nèi)經(jīng)》氣化能出之法,在溫而利之也。

    椒目(一錢) 丁香(十只) 老姜皮(七分) 橘皮(一錢二分) 蘇梗(八分) 通草(七分)大腹皮(二錢) 澤瀉(一錢五分) 車前子(一錢) 茯苓皮(二錢)

    五帖皮膚發(fā)癢納增,又五帖皮膚皺揭,頓覺寬松。前方應(yīng)效雖速,所謂急則治標,非萬全之法。改用培土利氣暖腎,以冀痊愈。前方去通草、車前子,加黨參二錢,生冬術(shù)二錢,十服,病去其半。又用異功散,加黃 、苡仁、丁香、椒目、澤瀉、老姜皮、大蘇梗,十余劑,而飲食起居如常。

    朱女(十四) 上下俱腫,半年來病日加重,不思納食,寤著譫語,咳嗆脈數(shù)。此氣虛兼滯,須補養(yǎng)疏通安神。

    黨參(二錢) 龍眼肉(七枚) 棗仁(二錢) 茯神(一錢五分) 砂仁殼(一錢) 遠志(一錢) 大蘇梗(一錢) 橘皮(一錢) 杏仁(二錢五分去皮研) 桑皮(一錢五分蜜水炒)

    四服眼鼻分明,踝細大半,夜眠安靜能納,神氣通暢。將前方增減藥味分兩,作丸料。

    彼父以此女為不起,訪予延醫(yī),一決生死,今得如此速效,感激無盡。蓋腫脹雖列一門,其實殊途。腫易治而脹難治,緣脹關(guān)臟腑,腫則重在水,輕在氣。若能別其虛實,辨明所兼,應(yīng)手取效,亦非難也。欲辨腫脹,但著頭足俱浮,大腹不甚堅緊者為腫,獨大腹堅緊如鼓,青筋累累為單脹最重;或頭面朝腫,兩腳晚腫,惟腹無時不然者,始為脹兼腫也。將腫脹縷析于此,以俾學人之豁目焉。

    王(五歲) 童年身腫,屬肺氣不舒,膀胱不利。

    茯苓皮 橘皮 桑皮 大腹皮 苡仁 杏仁 木通 車前子 姜皮沈氏(六八) 形衰氣弱,流運失時,口糜內(nèi)熱,肢腫不納,兩脈沉細帶數(shù),此癥難治。

    蓋人氣應(yīng)天,目下仲夏,陽氣弛張于外,如草木無不生長蔥郁,而人豈可抑斂不伸耶?在年壯氣盛,或于冬月為寒邪所逼,即病為傷寒;至春化溫,及夏為熱。所以可療者,因其本氣充實,舉而升之,補偏救弊,以歸天和。此則不然,姑擬一方,冀回萬一。

    連翹 香豉 薄荷 防風 橘紅 杏仁 山梔 人參 老姜皮

    服此竟有效,然至秋時方起,欲其久住,難矣哉!

    趙(六十) 甲周之年,患水腫。由于氣虛少運,膀胱失利,非旦晚可愈,耐性服藥,庶可奏效。

    黨參 黃 生冬術(shù) 大腹皮 蘇梗 砂仁殼 橘紅 茯苓 澤瀉 姜皮

    又,前方添歸身、白芍、煨木香,減砂仁殼、蘇梗,有效,腳腫退,腹脹寬,制丸劑可以收功。

    沈(二十) 瘧后面浮腳腫,脈來沉澀,用上下分消法。

    蘇葉 羌活 防風 茯苓 澤瀉 苡仁 橘皮 香附 砂仁殼 姜皮 西河柳

    易漏,故頻飲頻溺,所有精氣,隨水下注,從膀胱而出,如米泔者精液也,如酒酵者精氣也。如此日夜發(fā)熱,豈止 羸?體質(zhì)薄弱,鮮不免者。前方雖效,然非大補腎陰,終歸復萌,乃去石膏、黃連,又服三十劑,肌肉漸復,目明如舊。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