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沈(三八)脈虛數(shù),逢勞吐血,此得之勞傷脾氣,脾不統(tǒng)血。經(jīng)云∶勞者溫之。是證必當(dāng)溫養(yǎng),若見脈數(shù)咳嗆吐紅,輒投寒涼,損抑中氣,其病必增。
黨參(二錢) 生于術(shù)(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黑) 桂枝木(五分) 五味子(十粒)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加姜、棗。
□
陳女(二十) 春末起咳嗆,長夏吐紅,惡風(fēng)潮熱脈數(shù)。蓋由肺受風(fēng)熱,氣不外泄,致血妄行,非陰虛火升之比,可以勿憂,但輕疏太陰,彈指奏功。
杏仁(二錢,研) 防風(fēng)(一錢) 薄荷(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蜜水炒) 丹皮(一錢五分)前胡(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又前方理表降氣,熱退嗽寧,可見吐紅一癥,屢有外感。昧者不察,潤補雜投,竟有弄假成真。治病求本,醫(yī)門要訣,今但清養(yǎng)肺胃。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八分) 杏仁(二錢研) 北沙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徐(四五) 勞傷營氣,復(fù)感新寒,發(fā)熱喘促吐紅,病甚危急,姑用解表以救里逆。
香豉(三錢) 紫蘇(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橘皮(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細蔥頭(五個)
兩服熱緩嗽減,吐血未止,脈左細軟,右浮弦皆數(shù),舌苔淡黃,脈癥可補,因右手浮弦,風(fēng)邪未盡,佐理表一二味為穩(wěn)。
黨參 苡仁 生地 歸身炭 麥冬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杏仁 薄荷 三帖去杏、薄,加于術(shù)、黃 、炙草,十余劑方起。
咳嗽吐血陳(四三) 咳嗽吐血,或稠或稀,時覺左腹氣升,臥著尤甚,形淡畏風(fēng),脈軟微數(shù)。前醫(yī)先用杏仁、薄荷,疏降肺氣,其咳更頻。或以燥火刑金,投洋參、麥冬之類,并納大減。逆予延醫(yī),此土虛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制木,致肝氣上逆,胃受木侮,傳導(dǎo)失宜,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一派濁氣熏蒸,凝行上騰,肺為華蓋,焉得不為之病乎?所以疏散則愈耗其金,涼潤則虛其母,治法必滋化源,平其所勝,方可奏效。
黨參(三錢本應(yīng)用人參,因價極貴,姑以代之) 于術(shù)(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丹皮(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
十帖病去大半,繼進人參生脈散三服,仍用前方,去桑、丹,加肉桂、黃 、苡仁而痊愈。
按∶此癥治之不當(dāng),必致肌肉日削,痰涎日多,不消數(shù)月,危境立至。所以詳論病情,俾業(yè)斯道者,得其涯 焉。
蔡(三四) 胸脹喘促,咳嗽吐紅,脈大而數(shù)。古稱脈大為勞,數(shù)為虛,證由勞傷脾元,土不生金,肺失清降,治當(dāng)滋其化源。
黨參(二錢) 黃 (三錢) 生于術(shù)(一錢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炒黑) 橘皮(一錢) 麥冬(二錢) 苡仁(二錢) 五味子(十粒) 炙草(四分)
此方余出臆見,名培源益肺湯,治勞倦吐血有神功。
曹(五五) 形寒咳嗽吐紅,兩脈弦軟,是為勞倦傷脾,積寒傷肺。治當(dāng)溫補手足太陰肺脾,略佐疏理客邪。
黨參 蒸于術(shù) 茯苓 橘皮 前胡 歸身 薏仁 桂枝木 紫蘇 炙草 煨姜 大棗 兩帖血止嗽減。
吳(二一) 前投解肌,汗出熱退,咳血仍然。究其病因,深受寒邪,肺氣不舒,致血妄行。姑再疏利元府,以解里逆。
杏仁 前胡 蘇葉 防風(fēng) 橘皮 石膏 甘草
此方代青龍湯,兩服嗽緩,吐紅止,胸寬,食進,已得生機。
趙(二十) 夜熱盜汗,咳嗽紅痰,脈弦而數(shù)。證屬勞怯,自宜保護,兼助藥物,以冀延齡。
北沙參 麥冬 茯神 苡仁 牛膝 白芍 桑葉 鉤藤 茅根
前投清金和肝之法,夜熱盜汗愈;今但治其咳嗽。究其源,因勞而得,宜益土生金法,而培化源之意。
黨參 蒸于術(shù) 茯苓 半夏 五味子 麥冬 苡仁 橘皮 炙草 茅根古稱嗽癥用異功散收功者,可不復(fù)發(fā),所謂補土以生金也。
姚氏(二四) 舊冬起咳嗽,延至二月,復(fù)吐紅痰而臭,脈來細數(shù)異常,自汗。屢次更醫(yī),皆謂陰虛,投四物六味之類。后一醫(yī)以為肺癰,今往專科延醫(yī),病家有親,知予能治難病,相邀延醫(yī)。觀其脈癥,若為陰虛必燥,焉得有汗?內(nèi)癰脅上必痛,脈必洪大,今皆無有。以予觀之,屬肺受外邪,此臟最嬌,久嗽必傷其膜,紅痰因此而出;更土生金,子奪母氣,臭痰屬脾虛,試觀世間腥穢濁物,土掩一宿,其氣立解。治法必須從標及本,先用疏散肺邪。
杏仁 薄荷 防風(fēng) 橘紅 桔梗 桑皮 連翹 甘草
兩服咳嗽大減,改用培土生金法,稍佐利肺,六君子加苡仁、扁豆、山藥、杏仁、前胡,四服痰少而腥氣無矣,嗽痊愈。原方去后五品,加麥冬、歸、地,調(diào)補復(fù)元。
浦女(十一) 久嗆傷肺,痰內(nèi)帶紅,左脈弦數(shù),肝火刑金。
丹皮 桑葉 鉤藤 白芍 苡仁 茯神 杏仁 橘紅 麥冬 甘草 沙參四服減半,改用而痊。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沈(三八)脈虛數(shù),逢勞吐血,此得之勞傷脾氣,脾不統(tǒng)血。經(jīng)云∶勞者溫之。是證必當(dāng)溫養(yǎng),若見脈數(shù)咳嗆吐紅,輒投寒涼,損抑中氣,其病必增。
黨參(二錢) 生于術(shù)(二錢) 黃 (二錢炒) 歸身(一錢五分黑) 桂枝木(五分) 五味子(十粒) 橘皮(八分) 炙草(四分)
加姜、棗。
□
陳女(二十) 春末起咳嗆,長夏吐紅,惡風(fēng)潮熱脈數(shù)。蓋由肺受風(fēng)熱,氣不外泄,致血妄行,非陰虛火升之比,可以勿憂,但輕疏太陰,彈指奏功。
杏仁(二錢,研) 防風(fēng)(一錢) 薄荷(一錢) 桑葉(一錢五分,蜜水炒) 丹皮(一錢五分)前胡(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又前方理表降氣,熱退嗽寧,可見吐紅一癥,屢有外感。昧者不察,潤補雜投,竟有弄假成真。治病求本,醫(yī)門要訣,今但清養(yǎng)肺胃。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八分) 杏仁(二錢研) 北沙參(二錢)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
徐(四五) 勞傷營氣,復(fù)感新寒,發(fā)熱喘促吐紅,病甚危急,姑用解表以救里逆。
香豉(三錢) 紫蘇(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前胡(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橘皮(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甘草(四分) 姜皮(四分) 細蔥頭(五個)
兩服熱緩嗽減,吐血未止,脈左細軟,右浮弦皆數(shù),舌苔淡黃,脈癥可補,因右手浮弦,風(fēng)邪未盡,佐理表一二味為穩(wěn)。
黨參 苡仁 生地 歸身炭 麥冬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杏仁 薄荷 三帖去杏、薄,加于術(shù)、黃 、炙草,十余劑方起。
□
咳嗽吐血陳(四三) 咳嗽吐血,或稠或稀,時覺左腹氣升,臥著尤甚,形淡畏風(fēng),脈軟微數(shù)。前醫(yī)先用杏仁、薄荷,疏降肺氣,其咳更頻。或以燥火刑金,投洋參、麥冬之類,并納大減。逆予延醫(yī),此土虛不能生金,金虛不能制木,致肝氣上逆,胃受木侮,傳導(dǎo)失宜,飲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一派濁氣熏蒸,凝行上騰,肺為華蓋,焉得不為之病乎?所以疏散則愈耗其金,涼潤則虛其母,治法必滋化源,平其所勝,方可奏效。
黨參(三錢本應(yīng)用人參,因價極貴,姑以代之) 于術(shù)(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橘皮(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牛膝(一錢五分) 通草(七分) 丹皮(一錢五分) 桑葉(一錢)
十帖病去大半,繼進人參生脈散三服,仍用前方,去桑、丹,加肉桂、黃 、苡仁而痊愈。
按∶此癥治之不當(dāng),必致肌肉日削,痰涎日多,不消數(shù)月,危境立至。所以詳論病情,俾業(yè)斯道者,得其涯 焉。
□
蔡(三四) 胸脹喘促,咳嗽吐紅,脈大而數(shù)。古稱脈大為勞,數(shù)為虛,證由勞傷脾元,土不生金,肺失清降,治當(dāng)滋其化源。
黨參(二錢) 黃 (三錢) 生于術(shù)(一錢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炒黑) 橘皮(一錢) 麥冬(二錢) 苡仁(二錢) 五味子(十粒) 炙草(四分)
此方余出臆見,名培源益肺湯,治勞倦吐血有神功。
□
曹(五五) 形寒咳嗽吐紅,兩脈弦軟,是為勞倦傷脾,積寒傷肺。治當(dāng)溫補手足太陰肺脾,略佐疏理客邪。
黨參 蒸于術(shù) 茯苓 橘皮 前胡 歸身 薏仁 桂枝木 紫蘇 炙草 煨姜 大棗 兩帖血止嗽減。
□
吳(二一) 前投解肌,汗出熱退,咳血仍然。究其病因,深受寒邪,肺氣不舒,致血妄行。姑再疏利元府,以解里逆。
杏仁 前胡 蘇葉 防風(fēng) 橘皮 石膏 甘草
此方代青龍湯,兩服嗽緩,吐紅止,胸寬,食進,已得生機。
□
趙(二十) 夜熱盜汗,咳嗽紅痰,脈弦而數(shù)。證屬勞怯,自宜保護,兼助藥物,以冀延齡。
北沙參 麥冬 茯神 苡仁 牛膝 白芍 桑葉 鉤藤 茅根
前投清金和肝之法,夜熱盜汗愈;今但治其咳嗽。究其源,因勞而得,宜益土生金法,而培化源之意。
黨參 蒸于術(shù) 茯苓 半夏 五味子 麥冬 苡仁 橘皮 炙草 茅根古稱嗽癥用異功散收功者,可不復(fù)發(fā),所謂補土以生金也。
□
姚氏(二四) 舊冬起咳嗽,延至二月,復(fù)吐紅痰而臭,脈來細數(shù)異常,自汗。屢次更醫(yī),皆謂陰虛,投四物六味之類。后一醫(yī)以為肺癰,今往專科延醫(yī),病家有親,知予能治難病,相邀延醫(yī)。觀其脈癥,若為陰虛必燥,焉得有汗?內(nèi)癰脅上必痛,脈必洪大,今皆無有。以予觀之,屬肺受外邪,此臟最嬌,久嗽必傷其膜,紅痰因此而出;更土生金,子奪母氣,臭痰屬脾虛,試觀世間腥穢濁物,土掩一宿,其氣立解。治法必須從標及本,先用疏散肺邪。
杏仁 薄荷 防風(fēng) 橘紅 桔梗 桑皮 連翹 甘草
兩服咳嗽大減,改用培土生金法,稍佐利肺,六君子加苡仁、扁豆、山藥、杏仁、前胡,四服痰少而腥氣無矣,嗽痊愈。原方去后五品,加麥冬、歸、地,調(diào)補復(fù)元。
□
浦女(十一) 久嗆傷肺,痰內(nèi)帶紅,左脈弦數(shù),肝火刑金。
丹皮 桑葉 鉤藤 白芍 苡仁 茯神 杏仁 橘紅 麥冬 甘草 沙參四服減半,改用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