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院藥學》 七、鱟試劑標準

    本品為鱟科動物東方鱟(Tachyplecus tridentatus)的血液變形細胞溶解物的無菌冷凍干燥品。

    本品含能被微量細菌內毒素激活的凝固酶原(Proclotting enzyme),凝固蛋白原(Coagulagen)其靈敏度以細菌內毒標準品或工作標準品測定,應為標示量的50%-200%。

    (一)性狀 本品為白色或類白色凍干塊或粉末,在水生生理鹽水中易溶。

    (二)鑒別

    1.取本品按裝量加水溶解后,加茚三酮試液《中國藥典1990年版》(二部附錄162頁)0.25ml,加熱煮沸1-2分鐘,顯藍色紫色。

    2.取本品按裝量加水溶解后,再加水適當稀釋,照分光光度法《中國藥典1990年版》(二部附錄24頁)測定,在270±1nm的波長處有單一吸收峰。

    3.取本品按裝量加入內毒檢查用水溶解后,吸取0.1ml加入0.1ml細菌內毒素工作標準品或標準品50EU,混勻后,于37℃水浴中放置1小時,有凝膠形成。

    (三)檢查 干燥失重:取本品約0.1在g ,在66℃減壓干燥至恒得,減失重量不得過5%(中國藥典1990年版二部附錄55頁)。

    自身凝集:取本品4支,按裝量加入配帶的鱟試劑溶劑,溶解后,分別從每支取0.1ml,再分別加入配帶的鱟試劑溶劑0.1ml,混勻后,于37±1℃水浴中放置4小時,不得形成凝膠,若有2管以上形成凝膠,判為不合格;若僅有1管形成凝膠,照同樣方法,另取8支重復檢查,8支均不得形成凝膠。

    緩沖能力:任意取5%、10%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無菌注射用水或注射用水適量,加稀鹽酸調節(jié)pH使供試品溶液pH值為2.90-3.00,取此溶液適量與等量鱟試劑溶解液混勻,重復測定,pH值應為6.00-8.00。

    (四)靈敏度測定預測:

    1.取細菌內毒素工作標準品1支,按說明溶解燕稀稀釋成1→8等比系列稀釋液。

    2.取同一批鱟試劑若干支,分別按標示量加入配帶的試劑溶劑制成鱟試劑溶液。取10×75mm試管若干支,分別加入0.1ml鱟試劑溶液,加入內毒素稀釋液0.1 ml ,每一稀釋液最少作2管,同時作2管陰性對照。輕輕振動上述試管混勻內容物,封閉管口,置37±1℃水浴中。保溫60±2分鐘觀察結果,確定本批鱟試劑靈敏范圍,2管陰性對照不得出現(xiàn)陽性結果。

    測定:根據預測得到的靈敏范圍,將細菌內毒素工作標準品以1→2等比稀釋,選擇能出現(xiàn)陽性和陰性結果的4個邊疆稀釋液,每一稀釋液作4管,且其最高濃度的4管應均為陽性最低溶液的4管應均為陰性,同上述操作,記錄反應結果,計算標準差(s)

    X為4組反應終點的數(shù)對值,n為4

    當s<0.365時,按下式計算本批鱟試劑靈敏度(λ)

    當s<0.365時測定無效,應檢查出現(xiàn)差異原因,并重新測定。

    (五)用途 用于細菌內毒素檢查。

    (六)規(guī)格 (1)0.1ml;(2)0.5ml。

    (七)貯藏 遮光,在冷處保存。有效期暫定1年。

    *系指其內毒素含量不超過0.006EU/ml的注射用水。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治,也強調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下頷正復術、死骨剔除術、鼻瘜肉摘除術、痔漏手術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