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根據(jù)機松藥在神經(jīng)肌接頭處的作用機理,一般將肌松藥分為非去極化型(也稱競爭型)和去極化型肌松藥兩大類。前者主要有筒箭毒堿、本可松(潘可羅寧)及三典季胺酚等;后者主要有琥珀膽堿、氨酰膽堿等。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重樓玉鑰》(公元 1838 年)清.鄭梅澗(樞扶)撰。四卷。一、二卷論喉病的證冶方藥,三、四卷論喉病的針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根據(jù)機松藥在神經(jīng)肌接頭處的作用機理,一般將肌松藥分為非去極化型(也稱競爭型)和去極化型肌松藥兩大類。前者主要有筒箭毒堿、本可松(潘可羅寧)及三典季胺酚等;后者主要有琥珀膽堿、氨酰膽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