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每年交夏至后,天上之暑熱流動,地中之濕氣蒸騰,人處天地間,適受交迫之郁氣,先侵肺胃,初病頭覺裹痛,身困重而板疼,惡寒,午后微熱,胸悶不作渴,舌苔白滑,面色淡黃,脈濡而弦,甚則昏沉懶語。蓋濕邪損人陽氣,肺賴胃土以生,氣主于肺,胃母肺子,肺傷則氣難化,子病傳母,胃損則津不布,故神倦煩冤,以三白湯(方見后),開通肺氣,則濕自化也。醫(yī)者每難捉摸為何?。咳粽J暑熱,使其輾轉沉綿有日矣。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每年交夏至后,天上之暑熱流動,地中之濕氣蒸騰,人處天地間,適受交迫之郁氣,先侵肺胃,初病頭覺裹痛,身困重而板疼,惡寒,午后微熱,胸悶不作渴,舌苔白滑,面色淡黃,脈濡而弦,甚則昏沉懶語。蓋濕邪損人陽氣,肺賴胃土以生,氣主于肺,胃母肺子,肺傷則氣難化,子病傳母,胃損則津不布,故神倦煩冤,以三白湯(方見后),開通肺氣,則濕自化也。醫(yī)者每難捉摸為何?。咳粽J暑熱,使其輾轉沉綿有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