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述》 歸脾湯

    作者: 程杏軒

    此方乃嚴用和所造,其對證則二陽之病發(fā)心脾也。蓋欲補脾,則先補心;欲補心,則先補肝。所謂隔二之治。然往往用之于吐血、咳嗽、寒熱,木香多不合,以其香燥,反能動肝火而燥津液。予每去之而加白芍,以追已散之真陰。且肺受火刑,白術(shù)太燥,恐反助嗽,得芍藥之陰以為佐,亦是妙于配合。如肺腎受傷,再加麥冬、五味;肝腎受傷,則芍藥更為有益。如從怫郁而起,則加柴胡、丹、梔。如非二陽之病至怔忡,則去木香加枸杞、麥、味之屬;如夢遺,則加五味、熟地、白芍、牡蠣之屬;如怔忡而挾包絡(luò)有余之痰火者,則加黃連、生地、貝母以清之;夢遺而挾相火者,則加知、柏、麥冬以清之。惟脾虛久瀉者,方留木香以醒脾;脾虛挾寒者,雖肉果、桂、附皆可加也。(《己任編》)

    補中益氣與歸脾同出《保元》,并加歸、術(shù),而有升舉胃氣、滋補脾陰之不同∶歸脾滋養(yǎng)心脾,鼓動少火,妙以木香調(diào)暢諸氣,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以其不能輸化藥力故耳。(張路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
  • 作者: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