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古人有以小兒瀉痢,糞黃餿臭,作胃熱論治,此大誤也。蓋飲食入胃,化而為糞,則無有不黃,無有不臭者,豈得以黃臭概為熱乎?今以大人之糞驗之,凡胃強(qiáng)糞實者,深黃蒼老,方是正色。若純黃色不蒼,則胃中火力便有不到之處。再若淡黃,則近白矣,近白則半黃之色也。糞色半黃,則谷食半化之色也。糞氣餿腥,則谷食半化之氣也。谷食半化,則胃中火力盛衰可知。若必待糞青糞白,氣味不臭,然后為寒,則覺之遲矣。
故但以糞色之淺、深,糞氣之微、甚,便可別胃氣陽和之成色。智者見于未然,而況于顯然乎?再若小水之色,凡大便瀉痢者,清濁既不分,小水必不利。小水不利,其色必變,即清者亦常有之,然黃者十居八九。此因瀉亡陰則氣不化,氣不化則水涸,水涸則色黃不清。使非有淋熱痛澀之證,而但以黃色便作火治者,亦大誤也。
○小兒小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頃,變作泔濁者,此脾胃濕熱也。凡飲食不節(jié)者,多有此證。然亦有氣虛下陷而然者。若止見溺白,而別無煩熱脈證,則但節(jié)其生冷及甘甜等物,不久自愈。不可因其溺白,而過用清利,多致傷脾,反生吐瀉等證。是皆誤治之害也。(張景岳)
小兒瀉出青色者,乃脾土受肝木克制,而見本質(zhì),由其臟氣虛寒故也。黃 益黃散主之。(《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