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查古籍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人體內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 而成書。
經義
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故秋氣者,病在肩背。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
○秋脈太過,為病在外,則令人逆氣,背痛慍慍然。
○肺手太陰之脈,氣盛有余則肩背痛。
○風寒,汗出氣虛則肩背痛、惡寒、少氣不足以息。
○歲火太過,民病肩背痛。
○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肩、背、 、缺盆中痛。
○邪在腎,則病肩、背、頸、項痛。(《素問》)
哲言
肘痛引肩,不可屈伸,寒熱,頸項、肩背痛,臂痛,痹不仁,天井主之。
○肩不可舉,不能帶衣,清冷淵主之。
○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眩,淫濼肩胛小指痛,前谷主之。
○肩痛,不可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陽谷主之。
○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咽,前谷主之。
○肩痛欲折, 如拔,手不能自上下,養(yǎng)老主之。
○肩背頭痛,時眩,涌泉主之。(《甲乙經》)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身體 者,藜蘆甘草湯主之。(《金匱》)
肺朝百脈。肺病則不能管攝一身,故肺俞為病,即肩背作痛。又背為陽明之府,陽明有虧,不能束筋骨、利機關,即肩垂背曲。至于臂,經絡交會不一,而陽明為十二經絡之長,臂痛赤當責之陽明。但痛有內外兩因,虛實迥異;治分氣血二致,通補攸殊。如營虛脈絡失養(yǎng),風動筋急者,不受辛寒,當仿東垣舒筋湯之意,佐以活絡丹。勞倦傷陽,脈絡凝塞,肩臂作痛者,以辛甘為君,佐以循經入絡之品。陽明氣衰,厥陰風動,右肩痛麻者,用枸杞、歸身、黃 、羚角、桑枝,為陽明、厥陰營氣兩虛主治。血虛風動者,因陽明絡虛,受肝臟風陽之擾,用首烏、枸杞、歸身、胡麻、柏子仁、蒺藜等味,以柔甘為溫養(yǎng)。失血背痛者,其虛亦在陽明之絡,用人參、歸身、棗仁、白芍、炙草、茯神,以填補陽明。若腎氣上逆,則督虛為主病,宜用奇經之藥以峻補其陽。至于口鼻吸受寒冷,阻郁氣隧,痛自胸引及背者,宗《內經》諸痛皆寒之義,以溫藥兩通氣血。更有古法,如防風湯散肺俞之風,指迷丸治痰流臂痛,控涎丹治流痹牽引,此皆從實證而治,所謂通則不痛也。(《臨證指南》)
臂痛有六道經絡。究其痛在何經絡,以行本經藥行其氣血,血氣通則愈矣。以兩手伸直,貼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其臂 之前 痛者,屬陽明經,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 痛者,屬太陽經,以本、羌活行之。外 痛者,屬少陽經,以柴胡行之。內 痛者,屬厥陰經,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 痛者,屬太陰經,以升麻、白芷、蔥白行之。
內后 痛者,屬少陰經,以細辛、獨活行之。并用針灸法,視其何經而取之。(李東垣)
肩背痛,不可回顧者,此太陽氣郁而不行?;蚣雇错棌姡普?、項似拔者,宜通氣防風湯。有因濕熱肩背沉重而痛者,宜當歸拈痛湯。有因汗出小便數(shù)而痛者,風熱乘脾,脾氣郁而肩背痛也,當瀉風熱則愈,宜升麻柴胡湯。有因痰飲流注肩背作痛者,宜星香散,或導痰湯。有因腎氣不循故道,氣逆挾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氣飲,加鹽炒小茴香。有因勞力或看書、著棋久坐而致脊背痛者,宜補中益氣湯,或八味湯加黃 。背者胸之府,肺主氣居胸中,肺氣滯則血脈泣,肺氣虛則不能營運陽道,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作脹疼。
○臂為風寒濕所搏,或痰流氣滯,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腫者,有不腫者。因于風寒,宜五積散加羌活。因于濕,蠲痹湯加蒼術。因于痰,導痰湯。因于氣,烏藥順氣散。因提重傷筋,劫勞散或和氣飲加姜黃,蓋姜黃能入臂故也。(《赤水玄珠》)
脈候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