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之前藥學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當歸 白芍 附子 肉桂 延胡索 小茴香 川楝子 澤瀉 吳茱萸 白茯苓水煎服。
□
川烏 蜂蜜 肉桂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水煎服。
□
蒼術(shù) 黃柏 香附 青皮 益智 甘草 小茴香 南山楂 元胡索 桃仁 附子
□
茴香 川楝子 五苓散(見傷濕) 鹽 蔥
□
大黃 皂刺(各三錢) 酒煎服。
□
吳茱萸(君) 肉桂 澤瀉 白茯苓
□
青木香(五錢,酒、醋浸,炒) 吳茱萸(一兩) 香附(一兩,醋炒) 蓽澄茄 烏藥 小茴香(各五錢) 川楝肉(五錢,用巴豆二十一枚,研碎拌炒黃赤,去巴豆)為末合均,蔥涎為小丸,每服三錢,酒、鹽任下立效,能治一切疝痛。
□
川楝肉 小茴香 馬蘭花 芫花(醋炒變焦色) 山茱萸 吳茱萸 食茱萸 青皮 陳皮(各一兩) 為末,醋糊為小丸,酒送二錢。
□
羊肉(一斤) 姜(五兩) 當歸(三兩) 水八升,煎三升,服七合,日二服。
□
杜仲(炒去絲) 蘆巴(芝麻炒) 破故紙(炒) 小茴(鹽水浸) 萆 (各一錢) 胡桃(一個) 鹽(少許)
□
肉蔻 木香(各五分) 三棱 馬蘭花(醋炒) 金鈴子 茴香(各一錢) 痛時熱酒煎服。
□
川楝(三個) 巴豆(二個,同炒黃赤色,去巴豆) 萆 (五分) 石菖蒲 青木香(各一錢) 荔枝核(二個) 麝香(少許) 茴香(炒,六分) 鹽(少許) 水酒各半煎。
□
豬苓 澤瀉 赤苓 赤芍 青皮 小茴 故紙 川楝 木通 車前 石韋 腹皮官桂 檳榔 香附 急性子 紅花子
□
川楝子四十九個,以斑蝥、巴豆肉各二十四個,萊菔子二錢半,各炒楝子七個,去斑蝥、巴豆、萊菔不用。又以鹽一錢,小茴、故紙、黑丑各二錢,各炒楝子七個,鹽、小茴、故紙、黑丑留用。外加大茴、青木香、廣木香、辣桂各二錢五分,酒糊丸,鹽湯下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