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xué)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jì)之前藥學(xué)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xué)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基礎(chǔ)上進(jìn)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xué)術(shù)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兜鈴 水芹 旋復(fù)花 醬瓣草(俱鮮者,取汁) 薄荷葉 五倍子(各四兩) 搗作餅,七日,出白毛,又采前四種取汁拌搗,待干,又拌汁搗,不拘通數(shù)。每用五厘,入口津液涌溢。
□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大黃(便秘加之) 等分,末之,水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
升麻 玄參 黃連 羚羊角(鎊) 黃芩 葛根 大黃 麥門冬(去心) 羌活 防風(fēng)甘菊花(各半兩) 人參 知母 炙甘草(各二錢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后。一方無人參,有牛蒡子。
□
黃連 樸硝 白礬(各半兩) 薄荷(一兩) 上為粗末,用臘月黃牛膽,將藥入膽內(nèi),風(fēng)頭掛兩月取下。如有口瘡,旋將藥研細(xì),入于口瘡上,去其熱涎即愈。
□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干姜 細(xì)辛 等分,為末,搽之。
□
(即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丹皮、肉桂。)
□
黃柏(一錢) 青黛(二錢) 肉桂(一錢) 冰片(二分) 為末,敷之。
□
玄參 升麻 獨活 麥冬 黃芩 黃柏 大黃 梔仁 前胡 犀角 炙草
□
冰片(五分) 朱砂(六分) 玄明粉 硼砂(各五錢) 為末,搽之。
□
薄荷末(三分) 兒茶(一分半) 黃柏(一厘) 龍骨(醋 ,二厘) 白芷(二厘半,腫痛倍用) 生甘草(五厘) 珍珠(五厘) 冰片(三厘) 研細(xì)末,口疳吹之即愈。初起熱甚倍薄荷。久病多加兒茶、龍骨、珍珠即長肉。痧痘后,去黃柏、龍骨,加牛黃。疳重加滴乳石、朱砂各少許。
□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當(dāng)歸 白芍(各一錢) 升麻 五味 麥冬 玄參 炙甘草(各五分)
如不應(yīng),加姜、附。
□
熟地黃 生地黃 天門冬(去心) 黃芩 枇杷葉(去毛) 山茵陳 枳殼 金釵石斛(各一兩) 甘草 犀角(各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臨臥溫服。小兒量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