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銀翹散

    《溫病條辨》卷一:銀翹散處方

    連翹30克 銀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葉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

    制法

    上杵為散。

    藥理作用

    銀翹散的藥理作用 《中醫(yī)雜志》1986(3):59,1.解熱:在大鼠實(shí)驗(yàn)性體溫增高時(shí),分別給予銀翹散袋泡劑和片劑,動物體溫得以下降,尤其以袋泡劑作用明顯。2.抗炎:銀翹散袋泡劑對不同原因所致之炎癥均有顯著性的抗炎作用,而片劑與煎劑對某些炎癥作用甚弱或無作用。3.抗過敏:對天花粉所致大、小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yīng)、速發(fā)型超敏反應(yīng)均有明顯抑制作用,降低過敏性休克死亡率。4.促進(jìn)免疫功能:在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情況下,袋泡劑能明顯促進(jìn)小鼠腹腔巨噬細(xì)胞吞噬能力。上述作用,無疑是臨床應(yīng)用銀翹散治療外感熱病的重要藥理學(xué)基礎(chǔ)。

    功能主治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者。現(xiàn)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

    每服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shí)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shí)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備注

    方中金銀花、連翹辛涼輕宣,透泄散邪,清熱解毒為君;薄荷、牛蒡子辛涼散風(fēng)清熱,荊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風(fēng)為臣;桔梗、甘草以清熱解毒而利咽喉為佐;竹葉、蘆根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為使。諸藥相合,共成辛涼解肌,宣散風(fēng)熱,除煩利咽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劑,名“銀翹解毒丸”。

    摘錄《溫病條辨》卷一《溫病條辨》:銀翹散組成

    金銀花一兩(30克),連翹一兩(30克),桔梗六錢(18克),薄荷六錢(18克),竹葉四錢(12克),生甘草五錢(15克),荊芥穗四錢(12克),淡豆豉五錢(15克),牛蒡子六錢(18克)。

    用法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shí)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shí)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F(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亦可作丸劑或散劑服用。

    功效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

    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風(fēng)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方解

    本方證為溫病初起,衛(wèi)氣被郁,肺失宣降所致。邪在衛(wèi)分,衛(wèi)氣被郁,開合失司,故發(fā)熱頭痛,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有汗不暢。溫?zé)岫拘胺阜危螝馐?,則咳嗽咽痛,邪熱傷津,則口渴,邪在衛(wèi)表,故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shù)。治宜辛涼透散以散其表,清泄肺熱以解其毒,宣降肺氣以復(fù)其清肅。方中銀花、連翹芳香清解,既輕宣透表,又清熱解毒,重用為君。薄荷、牛蒡子辛涼宣散,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豆豉、荊芥辛而微溫,透邪外出,兩藥雖為辛溫解表藥,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配伍在辛涼藥中,可增強(qiáng)透表之力,共為臣藥。桔梗宣肺止咳;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同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本方的配伍特點(diǎn),一是于辛涼之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違辛涼之意;二是疏散風(fēng)熱與清熱解毒相配,既外散風(fēng)熱,又解毒辟穢,從而構(gòu)成清疏兼顧,以疏為主之劑。為“辛涼平劑”。

    臨床應(yīng)用

    1.

    用方要點(diǎn)

    :銀翹散為一首“辛涼平劑”,是治療風(fēng)熱表證的常用方,以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咽痛口渴,脈浮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

    2.

    現(xiàn)代應(yīng)用

    :銀翹散常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麻疹初起,以及乙腦、流腦、腮腺炎、咽炎、咽峽皰疹等屬溫病初起,邪郁肺衛(wèi)者。

    3.

    使用注意

    :方中多為輕清之品,故不宜久煎,用量不宜過大。

    功用鑒別

    桑菊飲與銀翹散均能辛涼解表,為治溫病初起的常用方。二方組成均有連翹、桔梗、甘草、薄荷、蘆根五藥,但桑菊飲以桑葉、菊花為君,配伍杏仁,肅肺止咳之力較強(qiáng);適用于風(fēng)溫初起,表熱較輕而咳嗽較重者,為“辛涼輕劑”;銀翹散以銀花、連翹為君,配伍荊芥、豆豉、牛蒡子、竹葉,解表清熱之力較強(qiáng),適用于外感風(fēng)熱表證或溫病初起,表熱較重者,為“辛涼平劑”。

    方歌

    辛涼解表銀翹散,芥薄牛蒡竹葉甘,豆豉桔梗蘆根入,上焦風(fēng)熱服之安。

    摘錄《溫病條辨》
更多中藥材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安腎丸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500克 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 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薢 白術(shù) 破故紙各1.5千克制法上藥為末,煉蜜為丸,如......
  • 處方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炮.去皮.臍),各十六兩;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白術(shù)、破故紙,各四十八兩。炮制上為末,煉蜜為圓,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腎經(jīng)......
  • 《溫病條辨》卷三:安腎湯處方鹿茸3錢,葫蘆巴3錢,補(bǔ)骨脂3錢,韭子1錢,大茴香2錢,附子2錢,茅術(shù)2錢,茯苓3錢,菟絲子3錢。功能主治濕久脾陽消乏,腎陽亦憊者。用法用量本方改為丸劑,名“安腎丸”(見原書同卷)。大便溏者,加赤石脂。各家論述凡......
  • 《吳鞠通醫(yī)案》卷三:安胃丸處方姜半夏8錢,川椒炭6錢,廣皮5錢,云苓塊6錢,烏梅肉4錢,生姜5錢。功能主治嘔吐不食已久,六脈弦細(xì)而弱。用法用量甘瀾水8茶杯,煮成3杯。分3次服。摘錄《吳鞠通醫(yī)案》卷三《衛(wèi)生寶鑒》卷五:安胃丸處方白術(shù)5錢,干姜......
  • 處方陳皮、黃連、半夏、當(dāng)歸、貝母、枳實(shí)、麥冬、甘草、白術(shù)、白茯、蘇梗、覆花、枇杷葉。功能主治胸膈有痰不寬,嘔吐,如有礙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竹茹1團(tuán),水煎,食遠(yuǎn)服。摘錄《何氏濟(jì)生論》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