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金匱》百合病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fù)不能食。
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shí),或有不用,惡聞食臭。時(shí)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每溺時(shí)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shí)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yù)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見者,各隨證治之。
百合知母湯
百合病,發(fā)汗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
百合病,下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雞子湯
百合病,吐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上先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地黃湯
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浸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用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黃芩人參干姜(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主之。
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上一味為末,筒瓦二片合之燒,向肛熏之。
《脈經(jīng)》云∶病患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dāng)歸散
當(dāng)歸(十兩)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名曰臟躁。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三升。溫分三服。亦補(bǔ)脾氣。
明淫、恍惚動(dòng)悸、錯(cuò)妄失神。
金匱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治驚狂不安,陽氣散失,或因灸熨火邪而陽氣浮越,致成上證。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東垣朱砂安神丸
(見第十九)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金匱》百合病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fù)不能食。
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shí),或有不用,惡聞食臭。時(shí)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每溺時(shí)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時(shí)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
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yù)見,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見者,各隨證治之。
百合知母湯
百合病,發(fā)汗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
百合病,下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雞子湯
百合病,吐后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雞子黃(一枚)上先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地黃湯
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主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浸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nèi)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盒飯如漆。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用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一作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黃芩人參干姜(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主之。
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上一味為末,筒瓦二片合之燒,向肛熏之。
《脈經(jīng)》云∶病患或從呼吸,上蝕其咽,或從下焦蝕其肛陰。蝕上為惑,蝕下為狐。狐惑病者,豬苓散主之。
病者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
赤小豆當(dāng)歸散
當(dāng)歸(十兩)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名曰臟躁。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三升。溫分三服。亦補(bǔ)脾氣。
明淫、恍惚動(dòng)悸、錯(cuò)妄失神。
金匱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治驚狂不安,陽氣散失,或因灸熨火邪而陽氣浮越,致成上證。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大棗(十二枚)蜀漆(三兩,洗去腥)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東垣朱砂安神丸
(見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