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燈續(xù)焰》 附方

    作者: 潘楫

    二陳湯

    (見第十六)

    丹溪保和丸

    (見第十七)

    潔古枳術(shù)丸

    (見第十七)

    曲枳術(shù)丸

    治強食所致,心胸滿悶不快。

    神曲(炒)麥(炒)枳實(去瓤、麩炒,各一兩)白術(shù)(炒,二兩)上制,服如枳術(shù)丸法。

    仲景桃核承氣湯

    《傷寒論》云∶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jié)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氣湯。此下熱與血結(jié)成瘀之劑也。今用下瘀血于腸腹脅下者,皆效。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大黃(四兩)芒硝(二兩)甘草(二兩,炙)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nèi)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準繩代抵當丸

    行瘀血。(自制。)大黃(川產(chǎn)、如錦紋者,去皮及黑心,四兩)芒硝(一兩。如欲穩(wěn),以玄明粉代)桃仁(麩炒黃,去皮尖,另研如泥,六十枚)當歸尾生地黃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桂(三錢或五錢)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若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臥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桐子大,以百澇水煎湯下之。

    用歸地者,欲下血而不損血耳,且引諸藥至血分也。諸藥皆獷悍,而欲以和濟之也。如血老成積,此藥攻之不動,宜去歸地,加廣術(shù)(醋浸透、焙干、一兩)肉桂(七錢)

    六君子湯

    (見第十六)

    仲景大半夏湯

    治反胃嘔吐。

    半夏(二升洗)人參(三兩)白蜜(一升)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溫膽湯(三因)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郁生涎。

    涎與氣搏,變生諸證?;蚨虤饧路Γ驈妥院?。

    半夏(湯洗)枳實竹茹(各一兩)橘皮(一兩半去白)甘草(炙四錢)白茯苓(七錢)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熱服。

    東垣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錢半)丁香人參(各二錢)橘紅(五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二盞,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涼服,食前。和滓服亦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