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病人或八九日,身(身原本作“鼻”,據(jù)文義改。)熱不退,氣粗舌干,小便短赤,大便極黃而溏,或清水、血水,脈健有力,或脈細(xì)如絲,或四(四原本作“曰”,據(jù)文義改。)肢厥逆(逆原本作“立”,據(jù)文義改。),人雖昏沉,其口氣蒸手,舌根必紅活,即舌黑起刺。此是邪熱入里,伏于其內(nèi)。急宜攻下清里,切不可妄用辛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