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查古籍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于溫病、報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甘草(炙)四兩 生姜 桂枝三兩 人參 阿膠(蛤粉炒)二兩 生地黃一斤 麥冬(去心) 麻仁半斤(研) 大棗十二枚
水、酒各半煎。內(nèi)阿膠烊化服。
或疑姜桂之辛溫,恐不可以潤燥,不知此方仲景原為傷寒脈結(jié)代,余邪未解者而設(shè)。故溫散與清潤并行,使外邪清,則正氣醒,而血脈復(f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