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食噎,此由臟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不能傳行,飲食入則噎寒(塞)不通,故謂之食噎。胸內(nèi)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也。
《葛氏方》治食猝噎方∶以針二(三,或本)七過,刺水中,東向飲其水,良。
又方∶銜鸕喙即下。
又方∶以羚羊角摩噎上。
又方∶生姜五兩,橘皮三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再服。
《僧深方》治食噎不下方。
旁人緩解衣帶,勿合(令)噎者知,即下。
又方∶水一杯,以刀橫書,水已復縱盡飲即下。
《救急單驗方》∶取雞尾(若)雉尾,深納喉中即通。
《枕中方》治人噎欲死方。
使人吹耳中,女則男,男則女,吹便出,良。
《耆婆方》治食噎方∶取盤中酢,三咽,良。
《如意方》治噎術(shù)∶舂杵頭糠,置手巾角以拭齒,立下。(陶公云∶刮取糠含之。)《千金方》治猝噎方∶取飯留邊零飯一粒吞之。
《廣利方》理猝食噎不下方∶蜜一匙含細細燕(咽)則下。
《醫(yī)門方》療飲食噎不下或嘔逆延沫、胸膈不理、臟腑氣所致方∶半夏(三兩,洗)生姜(五兩)橘皮(三兩)桂心(二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氣下瘥。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食噎,此由臟氣冷而不理,津液澀少不能傳行,飲食入則噎寒(塞)不通,故謂之食噎。胸內(nèi)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也。
《葛氏方》治食猝噎方∶以針二(三,或本)七過,刺水中,東向飲其水,良。
又方∶銜鸕喙即下。
又方∶以羚羊角摩噎上。
又方∶生姜五兩,橘皮三兩,水六升,煮取二升,再服。
《僧深方》治食噎不下方。
旁人緩解衣帶,勿合(令)噎者知,即下。
又方∶水一杯,以刀橫書,水已復縱盡飲即下。
《救急單驗方》∶取雞尾(若)雉尾,深納喉中即通。
《枕中方》治人噎欲死方。
使人吹耳中,女則男,男則女,吹便出,良。
《耆婆方》治食噎方∶取盤中酢,三咽,良。
《如意方》治噎術(shù)∶舂杵頭糠,置手巾角以拭齒,立下。(陶公云∶刮取糠含之。)《千金方》治猝噎方∶取飯留邊零飯一粒吞之。
《廣利方》理猝食噎不下方∶蜜一匙含細細燕(咽)則下。
《醫(yī)門方》療飲食噎不下或嘔逆延沫、胸膈不理、臟腑氣所致方∶半夏(三兩,洗)生姜(五兩)橘皮(三兩)桂心(二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氣下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