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扶陽助胃湯

    別名

    扶陽益胃湯(《金匱翼》卷六)。

    處方

    干姜(炮)4.5克 揀參 草豆蔻仁 甘草(炙)官桂 白芍藥各3克 陳皮 白術(shù) 吳茱萸各),5克 黑附子(炮,去皮)6克 益智仁1.5克

    制法

    上藥哎咀,都作一服。

    藥理作用

    方中附子、干姜、官桂、吳茱萸、草豆蔻、益智仁扶陽散寒;人參、白術(shù)、甘草健脾益胃;芍藥緩急止痛;陳皮理氣和胃。諸藥合用,共奏扶陽散寒,健脾益胃之功。

    功能主治

    扶陽散寒,健脾益胃。治脾胃虛寒,胃脘當(dāng)心而痛,得熱則緩,寒則加劇,腸鳴便溏者。

    用法用量

    用水45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2個(gè),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shí)溫服。

    摘錄《衛(wèi)生寶鑒》卷十三
更多中藥材
  • 處方椿皮半斤,酸梨1斤,鮮姜3兩,紅糖4兩。制法先將椿皮多加水(約3升)熬剩1斤,去渣取汁,再將姜、梨搗汁去渣,將汁對在一起,放在鍋內(nèi)熬開,再下紅糖成膏。功能主治便血,赤痢。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服1匙,開水沖下。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 處方天靈蓋(用醋浸1宿,羊脂炙黃)1兩,鱉甲(去裙,治如上法)1兩,虎頭骨(銼細(xì),酒拌炒)1兩,青蒿子(赤梗者)半兩,揀人參半兩,桃仁(去皮尖,麩炒,研)半兩,知母(切)半兩,甘草(生銼,焙干)半兩。制法上為細(xì)末,加阿魏2踐研開,同桃仁再研......
  • 處方陳皮8分,半夏(姜制)8分,茯苓8分,甘草3分,白術(shù)(土炒)2錢,藿香1錢,黃連(土炒)2錢,黃芩(土炒)1錢,山梔子(姜汁炒)2錢,砂仁3分。制法上銼1劑。功能主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長流水和膠泥澄清水2鐘,煎至1......
  • 處方丁香2錢,木香2錢,檳榔3錢,川楝子3錢,錫灰3錢,干漆3錢,巴霜1錢。制法上為末,蒸餅為丸,如芡實(shí)大。功能主治小兒疳蠱,蟲出形如馬尾,或如絲發(fā),多出于頭項(xiàng)腹背之間,黃白赤者。用法用量每服1丸,湯化下。摘錄《幼科指掌》卷四......
  • 《仙拈集》卷三:保產(chǎn)萬全湯處方歸身1錢半,川芎1錢半,菟絲1錢半,白芍1錢,貝母1錢,黃耆8分,荊芥穗8分,蘄艾7分,厚樸7分,羌活5分,生甘草5分。功能主治未產(chǎn)者能安,臨產(chǎn)者能催。主胎前不拘月數(shù),偶傷胎氣,腰疼腹痛或血下勢欲小產(chǎn);交骨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