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氣痛者,人身忽然有一處痛,發(fā)作有時,痛發(fā)則小熱,痛靜便如冰霜所加,故云氣痛也。亦由體虛為風(fēng)邪所侵,遇寒氣而折之,邪氣不出故也。
《短劇方》云∶有氣痛病,身中忽有一處痛如打摑之狀,不可堪耐,亦左右走身中,發(fā)作有時,痛發(fā)時則小熱,痛靜時便覺其處如冷水霜雪所加。此皆由冬時受溫風(fēng),至春復(fù)暴寒涼來折之,不成溫病乃變作氣痛也。
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數(shù)劑及竹瀝湯,摩丹參膏及以白酒煮楊柳樹皮,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見處宜去血也,其間將白薇散。
小竹瀝湯治氣痛方∶淡竹瀝(二升)夜干(二兩)杏仁(二兩)茵芋(半兩)黃芩(半兩)白術(shù)(二兩)木防己(二兩)防風(fēng)(二兩)秦膠(二兩)茯苓(三兩)麻黃(一兩)獨活(二兩)枳實(二兩)夕藥(二兩)甘草(二兩)凡十五物,咀,以水九升,煮藥折半乃可納竹汁,煮取三升,分四服,少嫩人分作五服。
白薇散治風(fēng)熱相搏結(jié),氣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惡疹起者,積服湯,余熱未平復(fù),宜此白薇散以消余熱方∶白薇(六分)葳蕤(四分)當(dāng)歸(四分)麻黃(三分)秦膠(五分)天門冬(四分)蜀椒(二分)木防己(四分)柴胡(三分)草(二分)獨活(四分)枳實(四分)烏頭(二分)術(shù)(六分)人參(四分)夜干(六分)山茱萸(四分)防風(fēng)(六分)白芷(三分)凡二十物,搗下絹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少嫩人隨長少減服之。毒微者可用酒也。(以上《集驗方》同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jīng)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zé)岵「怀觥D承┎“赣型趺嫌凑Z。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氣痛者,人身忽然有一處痛,發(fā)作有時,痛發(fā)則小熱,痛靜便如冰霜所加,故云氣痛也。亦由體虛為風(fēng)邪所侵,遇寒氣而折之,邪氣不出故也。
《短劇方》云∶有氣痛病,身中忽有一處痛如打摑之狀,不可堪耐,亦左右走身中,發(fā)作有時,痛發(fā)時則小熱,痛靜時便覺其處如冷水霜雪所加。此皆由冬時受溫風(fēng),至春復(fù)暴寒涼來折之,不成溫病乃變作氣痛也。
宜先服五香連翹湯數(shù)劑及竹瀝湯,摩丹參膏及以白酒煮楊柳樹皮,暖熨之,有赤氣點點見處宜去血也,其間將白薇散。
小竹瀝湯治氣痛方∶淡竹瀝(二升)夜干(二兩)杏仁(二兩)茵芋(半兩)黃芩(半兩)白術(shù)(二兩)木防己(二兩)防風(fēng)(二兩)秦膠(二兩)茯苓(三兩)麻黃(一兩)獨活(二兩)枳實(二兩)夕藥(二兩)甘草(二兩)凡十五物,咀,以水九升,煮藥折半乃可納竹汁,煮取三升,分四服,少嫩人分作五服。
白薇散治風(fēng)熱相搏結(jié),氣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惡疹起者,積服湯,余熱未平復(fù),宜此白薇散以消余熱方∶白薇(六分)葳蕤(四分)當(dāng)歸(四分)麻黃(三分)秦膠(五分)天門冬(四分)蜀椒(二分)木防己(四分)柴胡(三分)草(二分)獨活(四分)枳實(四分)烏頭(二分)術(shù)(六分)人參(四分)夜干(六分)山茱萸(四分)防風(fēng)(六分)白芷(三分)凡二十物,搗下絹篩,以酢漿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三。少嫩人隨長少減服之。毒微者可用酒也。(以上《集驗方》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