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心方》 治癥瘕方第六

    作者: 日本、丹波康賴

    《病源論》云∶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diào),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jié)所生也。其不動移者,其名為癥;若病雖有結(jié)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也。

    《葛氏方》云∶癥瘕病沖心不移動,飲食痛者死。

    《新錄方》云∶治一切病溫白丸方∶南州刺史臣陰鏗言∶臣蒙慈澤(或本“恩”),視事三年于今道士紫菀(二分)吳茱萸(二分)石上菖蒲(二分)濃樸(二分)桔梗(二分)皂莢〔(兼協(xié)反)連(二分)蜀椒(二分)上十五味,搗,下篩為散,用好蜜和,更搗三千杵,丸如梧子大,服二丸,不知稍增,可至上氣十種治婦痛,或煩熱五種驚癇只欲取水不調(diào),或多或少,真似懷孕知子,或連年累月羸瘦困弊,遂致于死,或哭或歌,為鬼所亂,但能膿三升,其病即愈。臣見被墮傷,臨死有積血,天陰即發(fā),羸瘦著床,不能食飲,命在旦夕,服即愈,平安狀如常。主簿陳勝累有心腹脹滿,經(jīng)十四年,瘦疲氣悶,飲食不下,臣與此藥服,服十日,下青蟲六十枚,大小如樹葉,頭赤,蟲身黑,下膿三升許,病即愈。臣公曹?;贾玻越?jīng)數(shù)年,服此藥三十日,下肉蜣螂百枚,有出青黃水一斗,病即愈。臣門師侄長多羸瘦著床,食便吐出,命在朝夕,從臣求藥,服五丸,至十五日,下出肉蝦蟆十枚,青水一斗,其病即愈。臣家內(nèi)有人?;夹牟“l(fā)無時節(jié),發(fā)即欲死,服此藥五六日,下肉蛇二枚,各長尺五寸,有頭,眼未有瞳子,斑斑有文,其病即瘥。又臣治尼專,得大風(fēng),眉墮落,已經(jīng)二年,遍身出瘡,狀如錐刀所刺,與藥;服九丸,至一月,日出癥蟲五色,凡三升許,其病即愈,眉鬢遂生,至復(fù)如故。臣知方大驗,死罪謹上也。服中禁忌冷水、生菜、生魚、豬肉、滑、陳臭物、五辛。

    《僧深方》云∶硝石大丸,治十二癥瘕,及婦人帶下,絕產(chǎn)無子,及癥服寒食藥而腹中有癥河西大黃(八兩)樸硝(六兩)上黨人參(二兩)甘草(三兩)凡四物,皆各異搗下篩,以三歲好苦酒置銅器中,以竹箸柱銅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刻,乃令服,強者粥食寒食藥《千金方》治瘕癥方∶灸內(nèi)踝后宛宛中,隨年壯。

    又方∶灸氣海穴百壯,在臍下一寸半。

    又方∶槲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動若下,減之。

    又云∶治癥堅,心下如杯,食則腹?jié)M,心絞腹痛方∶葶藶子(二兩)大黃(二兩)澤漆(四兩)三味各異搗五百杵下篩,冶葶藶合膏,下二物散搗五百杵,和以蜜,服如梧子二丸,不知稍《醫(yī)門方》療癥瘕,腹內(nèi)脅下小腹脹滿痛,冷即發(fā),其氣上沖心,不能飲食,或嘔逆氣急煩半夏(十分)生姜(十分)大黃(十二分)檳榔仁(十分)人參(八分)吳茱萸(六分)濃二枚)水九升,煮取三升,下大黃,更煮三沸,分溫三服。服相去八九里,當利三二行。

    《廣利方》理癥瘕腹脹滿堅硬如石,肚皮上青脈浮起方∶紫葛粉(八分)赤夕藥(六分)桔梗(六分)紫菀頭(三十五枚)青木香(六分)水路訶黎勒搗篩,蜜丸如梧子,空腹服十五丸,忌陳臭粘膩、豬肉。

    《葛氏方》治心下物大如杯,不得食者方∶葶藶(二兩)大黃(二兩)澤漆(四兩)搗篩蜜丸,搗千杵,服如梧子二丸,日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