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心方》 治噫酢方第十五

    作者: 日本、丹波康賴

    《病源論》云∶噫酢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則脹滿而氣逆,《葛氏方》人食畢噫酢及酢心方∶人參(二兩)茱萸(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集驗(yàn)方》同之。)《千金方》治食后吐酢水方∶干姜(二兩)食茱萸(半升)二味,酒服方寸匕,日二,立驗(yàn)。

    《醫(yī)門方》療食噫或酢咽方∶人參(二兩)吳茱萸(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橘皮(一兩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

    又云∶療食后吐酢水,食羹飯粥并作方∶濃樸(炙)吳茱萸桂心橘皮(各二兩)白術(shù)(三兩)上搗篩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甚效。

    《廣濟(jì)方》療吐酸水,每食即變作酸水吐出方∶檳榔仁(十二六分)人參(六分)茯苓(八分)橘皮(六分)蓽茇(六分)搗篩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兩,合皮搗絞取汁,溫,納散方寸匕,攪調(diào)頓服之,日一《效驗(yàn)方》治食后吐酢水,洗洗如酢漿,食羹即劇,為胃冷干姜散方∶食茱萸(一兩)干姜(一兩)術(shù)(一兩)甘草(一兩)凡四物,冶下篩,用酒若湯服方寸匕,日三。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