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腹痛者,由腑臟虛,冷熱之氣客于腸胃募原之間,結(jié)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葛氏方》治卒腹痛方∶書舌上作“風(fēng)”字。
又方∶搗桂下篩,服三方寸匕??鄥⒁嗉?,干姜亦佳。
又方∶食鹽一大握,多飲水送之,當(dāng)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滿坎中,熟攪取汁飲之。
又方∶令人騎其腹,尿臍中之。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飲之。
《如意方》治卒腹痛術(shù)∶書紙作兩蜈蚣相交,吞之。(今按∶《葛氏方》同之。)《醫(yī)門方》治腹痛方∶桂心三兩,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頓服。無桂心,煮干姜亦佳。
《范汪方》云∶當(dāng)歸湯主寒腹痛方∶當(dāng)歸(三兩)桂心(三兩)甘草(二兩)干姜(三兩)凡四物,水八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
又云∶當(dāng)歸丸治寒腹痛如刀刺方∶當(dāng)歸(三分)夕藥(三分)黃芩(四分)桂心(一分)凡四物冶篩,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先食,日三。
《千金方》溫脾(俾移反)湯治腹痛臍下繞結(jié)繞臍不止方∶當(dāng)歸(五兩)干姜(五兩)附子(三兩)甘草(二兩)大黃(五兩)人參(三兩)芒硝(三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云∶灸腹痛方∶灸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又方∶灸中極穴,在臍下四寸。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病源論》云∶腹痛者,由腑臟虛,冷熱之氣客于腸胃募原之間,結(jié)聚不散,正氣與邪氣交《葛氏方》治卒腹痛方∶書舌上作“風(fēng)”字。
又方∶搗桂下篩,服三方寸匕??鄥⒁嗉?,干姜亦佳。
又方∶食鹽一大握,多飲水送之,當(dāng)吐即瘥。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滿坎中,熟攪取汁飲之。
又方∶令人騎其腹,尿臍中之。
又方∶米粉一升,水二升,和飲之。
《如意方》治卒腹痛術(shù)∶書紙作兩蜈蚣相交,吞之。(今按∶《葛氏方》同之。)《醫(yī)門方》治腹痛方∶桂心三兩,切,以水一升八合,煮得八合,去滓,頓服。無桂心,煮干姜亦佳。
《范汪方》云∶當(dāng)歸湯主寒腹痛方∶當(dāng)歸(三兩)桂心(三兩)甘草(二兩)干姜(三兩)凡四物,水八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
又云∶當(dāng)歸丸治寒腹痛如刀刺方∶當(dāng)歸(三分)夕藥(三分)黃芩(四分)桂心(一分)凡四物冶篩,和蜜丸如梧子,服十丸,先食,日三。
《千金方》溫脾(俾移反)湯治腹痛臍下繞結(jié)繞臍不止方∶當(dāng)歸(五兩)干姜(五兩)附子(三兩)甘草(二兩)大黃(五兩)人參(三兩)芒硝(三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云∶灸腹痛方∶灸巨闕穴,在鳩尾下一寸。
又方∶灸水分穴,在臍上一寸。
又方∶灸中極穴,在臍下四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