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病源論》云∶手少陰,心之經(jīng)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脾氣通于口。腑臟熱《葛氏方》治喉口中及舌生瘡爛方∶含好淳苦酒即愈。
又方∶銼黃柏,恒含之。
又云∶若口表里皆有瘡者方∶搗白荷根,酒漬含汁。
《錄驗(yàn)方》治口中十二病,或腫;或有膿血;或如飯粒,青白黑起;或如鼠乳;或有根下斷甘草桂心生姜細(xì)辛(各一兩)凡四物,淳苦酒三升,煮取一升,適寒溫含之。
《千金方》治口熱生瘡方∶升麻(六分)黃連(二分)上二味,篩,綿裹,含咽汁,亦可唾去之。
又云∶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瘡三年以上不瘥方∶濃煮薔薇根汁,冷,稍稍咽之。冬用根,夏用莖葉。
論云∶凡患口齒有瘡,禁油、面、酒、醬、咸、酸、膩、干棗。瘥后七日慎彌佳。薔薇根為入生蜜二合,旋旋含之吐之。)又云∶舌上瘡方∶豬膏(一斤)蜜(二升)甘草(如指三寸)上三味,咀合煎,相得;含棗大,稍稍咽之,日三。
《經(jīng)心方》治口瘡久不瘥方∶棗膏三斤,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數(shù)洗愈。
《隨時(shí)應(yīng)驗(yàn)方》口瘡方∶干姜火炙,口中含,吐熱水盡,即瘥。
《龍花妙方》口瘡方∶含礬石,吐去水,良。(今按∶《博濟(jì)安眾方》∶以白礬鍛石涂之。)又方∶以井水,日三漱,彌好。
《崔禹錫食經(jīng)》口瘡方∶食石良。
《博濟(jì)安眾方》療口瘡舌硬語不得方∶白礬石(一分)桂心(一分)上為末,安舌上即語。
《范汪方》治人口生瘡方∶杏子(一枚)黃連(一節(jié))甘草(一寸)(今按∶《本草》∶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仍一凡三物,冶下篩,綿絮裹之,納著口中含之,含汁稍咽之,已用驗(yàn)。
《集驗(yàn)方》治口中生瘡方∶取黃柏削去皮,作如鴨舌含之,咽汁,彌好。蜜漬含亦佳。
《效驗(yàn)方》治口爛瘡無復(fù)皮方∶黃連(三分)附子(一分)榆皮(三分)凡三物,冶篩,和蜜,綿裹如杏子和之;藥味盡吐出,更含。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公元 1615 年)明.龔?fù)①t(子才、云林)著。十卷,分為十集。首集為診治諸論,次為諸病的辨證施治。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病源論》云∶手少陰,心之經(jīng)也,心氣通于舌。足太陰,脾之經(jīng)也,脾氣通于口。腑臟熱《葛氏方》治喉口中及舌生瘡爛方∶含好淳苦酒即愈。
又方∶銼黃柏,恒含之。
又云∶若口表里皆有瘡者方∶搗白荷根,酒漬含汁。
《錄驗(yàn)方》治口中十二病,或腫;或有膿血;或如飯粒,青白黑起;或如鼠乳;或有根下斷甘草桂心生姜細(xì)辛(各一兩)凡四物,淳苦酒三升,煮取一升,適寒溫含之。
《千金方》治口熱生瘡方∶升麻(六分)黃連(二分)上二味,篩,綿裹,含咽汁,亦可唾去之。
又云∶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并生瘡三年以上不瘥方∶濃煮薔薇根汁,冷,稍稍咽之。冬用根,夏用莖葉。
論云∶凡患口齒有瘡,禁油、面、酒、醬、咸、酸、膩、干棗。瘥后七日慎彌佳。薔薇根為入生蜜二合,旋旋含之吐之。)又云∶舌上瘡方∶豬膏(一斤)蜜(二升)甘草(如指三寸)上三味,咀合煎,相得;含棗大,稍稍咽之,日三。
《經(jīng)心方》治口瘡久不瘥方∶棗膏三斤,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五升。數(shù)洗愈。
《隨時(shí)應(yīng)驗(yàn)方》口瘡方∶干姜火炙,口中含,吐熱水盡,即瘥。
《龍花妙方》口瘡方∶含礬石,吐去水,良。(今按∶《博濟(jì)安眾方》∶以白礬鍛石涂之。)又方∶以井水,日三漱,彌好。
《崔禹錫食經(jīng)》口瘡方∶食石良。
《博濟(jì)安眾方》療口瘡舌硬語不得方∶白礬石(一分)桂心(一分)上為末,安舌上即語。
《范汪方》治人口生瘡方∶杏子(一枚)黃連(一節(jié))甘草(一寸)(今按∶《本草》∶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仍一凡三物,冶下篩,綿絮裹之,納著口中含之,含汁稍咽之,已用驗(yàn)。
《集驗(yàn)方》治口中生瘡方∶取黃柏削去皮,作如鴨舌含之,咽汁,彌好。蜜漬含亦佳。
《效驗(yàn)方》治口爛瘡無復(fù)皮方∶黃連(三分)附子(一分)榆皮(三分)凡三物,冶篩,和蜜,綿裹如杏子和之;藥味盡吐出,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