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心方》 治病大體第一

    作者: 日本、丹波康賴

    《千金方》云∶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沉于茲而徹藝能又云∶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疾。

    若有等,愴,縱有所又云∶夫為醫(y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yī)老子神報之藥又云∶自古名醫(yī)治病,多用生命以濟交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先死者能不又云∶仲景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又須(余呂反,又羊汝反,善也,待也,參與也)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懊惱,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又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腸,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使冷結重凝《本草經》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又云∶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xiāng)壤、風俗,并各不同。褚澄治《太素經》云∶黃帝問于岐伯曰∶醫(y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人來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其治宜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凍;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南方者,天地所養(yǎng)長陽氣之所盛之處也。其地洼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色者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之情又云∶凡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于外邪,病從內生,名曰脫榮;嘗富后貧,名曰失之辱最勝王經云∶病有四種別,謂風熱痰,及以總集病,應知發(fā)動時。春中痰動,夏內風病生,秋時黃熱服藥病。

    應變順時病。

    問其多汗及多。聰明夢見火,斯人是熱性。心定身平整,慮審頭津膩。夢見水白物,是性應知。

    無死舌黑生。

    慈憫《南海傳》云∶夫四大違和,生靈共有,八節(jié)交竟,發(fā)動無恒。凡是病生,即須將息。

    故《令身病源二《太素經》云∶病先起于陰者,先治其陰,而后治其陽;先起于陽者,先治其陽,而后治其陰,皆療其本也。又云∶形樂志苦,病生于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忘樂,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咽喝,治之以藥;形數驚恐,筋于不仁,治之按摩醪藥。

    又云∶病有生于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不可又云∶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之熱,無刺漉漉兵大《針灸經》云∶十歲小兒,七十老人,不得針,宜灸及甘藥。

    《醫(yī)門方》云∶大法春夏宜發(fā)汗。凡服湯藥發(fā)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發(fā)汗,欲令手足身體,凡大汗出復后,脈洪大,形如瘧,一日再發(fā),汗出便解,更與桂枝麻黃湯∶麻黃(四兩,去節(ji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八十枚,去尖)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三兩,沸,撩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相去七八里,覆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凡發(fā)汗后,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心(三兩)夕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切)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小升,去滓,分溫三服。服湯已須臾,啜一升熱粥,以助藥力。

    溫覆復服又云∶冬可熱藥,不可發(fā)汗;汗退場門中瘡生,吐痢。

    凡衄(女鞠反,鼻出血也)家不可發(fā)其汗。汗出即直視不得眠睡。

    凡淋家不可發(fā)汗,汗出即便血。

    凡咽中閉塞、咽燥者不可發(fā)其汗。

    凡大下后發(fā)汗即脹滿。凡發(fā)汗后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

    凡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致痙(久至反,惡病反)。

    凡新大吐下、衄血、鼻失血、得歐楗之后。婦人新傷產,皆不可汗。

    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發(fā)汗,汗出即嘔逆厥冷。

    凡發(fā)汗后飲水多,其人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凡發(fā)汗以后,其人臍下悸(其季反,心動也)。欲作奔豚(徒昆反,豕子也)氣,茯苓桂心甘草凡發(fā)汗以后,腹脹滿,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又云∶大法春宜吐。

    凡諸病在胸中者,宜吐之。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須吐者虛及傷寒胸中滿,及積痰干嘔。又胸膈痰熱轉嗽(凡宿食在胃管,當吐下之。

    又云∶諸四逆者,不可吐之。凡諸虛羸者,不可吐之。凡新產者,不可吐之。

    凡香港腳上沖心者,不宜吐之。

    凡病者惡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又云∶大法秋宜下。

    凡服湯下,中病便止,不可盡劑。

    凡病發(fā)作汗多,急下之。

    凡病五日六日,腹?jié)M不大便,急下之。

    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痛而滿,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宜承氣湯凡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沸冒不能臥,此有燥屎故也,宜下之。

    凡可下者,湯勝丸。脅下偏痛發(fā)熱,此寒也。當以溫藥下。其寒脹須下。

    凡諸病大便澀,諸傷寒腹?jié)M,瘧,腹?jié)M鼓脹,水脹,大便不通,須利小便者;黃病、水病、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當下之。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常下之。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下凡可下者,以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別漬一宿)濃樸(二兩,炙)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下大黃,更一二沸,去滓,分二服。當利二三行愈。

    又云∶夏月不可下。凡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凡病心下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凡厥逆凡病欲吐者,不可下。凡病有外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凡病腹?jié)M吐食,下之益甚。

    凡大者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