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腎經(jīng)分寸歌

    作者: 吳謙

    足掌心中是涌泉,然谷內(nèi)踝一寸前,太溪踝后跟骨上,大鐘跟后踵中邊,水泉溪下一寸覓,照海踝下四分真,復(fù)溜踝后上二寸,交信后上二寸聯(lián),二穴只隔筋前后,太陰之后少陰前,(前傍骨是復(fù)溜,后傍骨是交信,二穴只隔一條筋)

    筑寶內(nèi)踝上□分,陰谷膝下曲膝間。橫骨大赫并氣穴,四滿中注亦相連,五穴上行皆一寸,中行旁開五分邊,肓俞上行亦一寸,但在臍旁半寸間,商曲石關(guān)陰都穴,通谷幽門五穴聯(lián),五穴上下一寸取,各開中行五分前,步廊神封靈墟穴,神臟或中俞府安。上行寸六旁二寸,俞府璇璣二寸觀。

    注:●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伸腿屈足,卷指宛宛中,是其穴也。

    ●從涌泉上行足內(nèi)踝,前起大骨下陷中,然谷穴也。

    ●從然谷行足內(nèi)踝后五分,跟骨上動(dòng)脈陷中,太溪穴也。

    ●從太溪行足跟后,跟中大骨上兩筋間,大鐘穴也。

    ●從大鐘行太溪下一寸,內(nèi)踝下,水泉穴也。

    ●從水泉行足內(nèi)踝下四分,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之中陷中,照海穴也。

    ●從照海行足內(nèi)踝后,除踝上二寸許,前傍骨陷中,復(fù)溜穴也。

    ●從復(fù)溜斜外,上行復(fù)溜穴之后,二寸許后傍筋,交信穴也。

    ●從交信斜外,上行過三陰交穴,上□分中,筑賞穴也,□者俗名腿肚也。

    [10]從筑賓上行,膝下內(nèi)輔骨后,大筋小筋上,按之應(yīng)手,屈膝得之,陰谷穴也。

    [11]從陰谷上行,入腹,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中央,去任脈之中行旁開五分,橫骨穴也。

    [12]從橫骨上行一寸,大赫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3]從大赫上行一寸,氣穴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4]從氣穴穴上行一寸,四滿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5]從四滿上行一寸,中注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6]從中注上行一寸,肓俞穴也直臍旁去臍中五分。

    [17]從肓俞上行二寸,商曲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8]從商曲上行一寸,石關(guān)十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19]從石關(guān)上行一寸,陰都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0]從陰都上行一寸陷中,通谷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1]從通谷上行一寸陷中、幽門穴也,亦去中行旁開五分。

    [22]從幽門上行一寸六分陷中,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步廊穴也。

    [23]從步廊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仰而取之,神封穴也。

    [24]從神封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靈墟穴也。

    [25]從靈墟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神藏穴也。

    [26]從神藏上行一寸六分,亦去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彧中穴也。

    [27]從或中上行巨骨,下俠任脈之璇璣,中行旁開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是其穴也(見圖六十四)。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