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著作。《友漁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xué)大成》本。
查古籍
本草著作。《友漁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xué)大成》本。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主治。溫中。健脾益氣消痰。暖胃?;场U{(diào)關(guān)節(jié)補腸胃。祛積水。破宿血。傷寒。中風(fēng)驚悸。冷痛霍亂轉(zhuǎn)筋。氣血麻痹反胃嘔逆。痰壅氣滯。胸悶氣脹??谕滤崴8锅Q洞瀉。
尿白五臟。一切氣病。婦人經(jīng)閉。產(chǎn)前后臟腑不安。濃樸丸。濃樸蜀椒(去目微炒)川烏(炮去皮)各一兩五錢。紫菀菖蒲吳萸柴胡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干姜(炮)人參各二兩。
黃連二兩五錢。巴豆霜五錢。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漸加四七丸。以利為度。食后生姜湯下。治反胃吐逆。氣上沖心。及秋冬間下痢。此方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濃樸二兩。
濃樸三物湯。濃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個。水一斗二升。先煎樸枳至五升。下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治腹?jié)M痛。大便秘。濃樸七物湯。濃樸八兩。炙草大黃(姜制)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桂枝二兩。生姜五兩。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次。治腹?jié)M發(fā)熱十日。脈浮而數(shù)。飲食如故。嘔加半夏。利去大黃。寒多加生姜至八兩。濃樸麻黃湯。濃樸五兩。麻黃(去節(jié))四兩。石膏(如雞子大一塊。槌碎)杏仁半夏五味子各五合。
干姜細(xì)辛各二兩。小麥一升。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zhǔn)烊プ?。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日三次。治咳逆脈浮。喉中不利。如水雞聲。濃樸散。濃樸(姜汁炙)人參訶黎勒(煨去皮)白術(shù)黃連(微炒)地榆(微炙)各一分。炙草干姜(炮)各五厘。肉豆蔻一枚。為散。每服五分。
粥飲調(diào)下。日三四次。治小兒脾胃不和。洞泄下利。羸瘦少食。濃樸湯。濃樸干姜阿膠各四錢。黃連六錢。石榴皮艾葉各五錢。水煎。日服二次。治久痢二三年不止。又方。濃樸(姜汁炙)枳殼高良姜檳榔樸硝各七錢五分。大黃(炒)二兩。研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治干霍亂。又方。濃樸陳皮各二兩。炙草干姜各五錢。茯苓一兩。咀。每服一兩。水煎服。
治脾胃虛寒作脹。時痛時止。濃樸煎丸。濃樸銼片。生姜二斤切片。水五升。煮樸汁干焙樸。干姜四兩。甘草二兩。水五升。再煮樸干。去草。焙姜樸為末。又用棗肉生姜同煮熟。
去蘆。搗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中降氣?;颠M(jìn)食。去冷凍飲料泄瀉嘔吐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