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燕窩瘡

    作者: 吳謙

    【方歌】燕窩瘡在下頦生,如攢粟豆癢熱疼,形類黃水瘡破爛,此證原來濕熱成。

    【注】此證生于下頦,俗名羊胡子瘡。初生小者如粟,大者如豆,色紅熱癢微痛,破津黃水,形類黃水瘡,浸淫成片,但疙瘩如攢,由脾胃濕熱而成。宜服芩連平胃湯,外搽碧玉散即效。

    方劑:芩連平胃湯

    組成:黃芩(一錢五分)黃連(一錢)厚樸(姜炒,一錢)蒼術(shù)(炒,二錢)甘草(生,五分)陳皮(一錢)

    水二鐘,姜一片,煎八分,食后服。

    【方歌】芩連平胃燕窩瘡,除濕清熱服更良,姜炒厚樸蒼術(shù)草,陳皮同煎引生姜。

    又方:碧玉散

    組成:黃柏末紅棗肉(燒炭存性,各五錢)

    共研極細(xì)末,香油調(diào)搽患處。

    【方歌】碧玉散搽燕窩瘡,色紅疙瘩津水黃,棗炭柏末香油拌,消疼止癢滲濕方。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