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yàn),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yàn)、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yàn),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yàn)、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方歌】順證初起小漸大,憎寒壯熱漸焮疼,氣盛頂尖高腫起,血盛根腳收束紅。陽證二七膿熟潰,陰證廿一膿始成,已潰腌氣無滃氣,腐脫新生飲食增。瘡形雖大終無害,老少壯弱俱成功。
【注】癰疽初起,從小而大,漸漸憎寒壯熱,漸漸疼痛焮赤。
氣盛者,頂尖高腫而起;血盛者,則根腳收束而紅,此順證也。陽證則十四日,而膿即熟者,陽性速也;陰證必待廿一日,而膿始成者,陰性遲也。已潰膿有腌氣,而無滃氣者,則腐肉易脫,新肉易生。飲食自增,瘡形雖大,終無害也。腌氣即俗呼"哈拉"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