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黃芩湯

    作者: 吳謙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

    若嘔者,加半夏,生姜。黃芩 甘草 芍藥各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嘔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兩。

    【集注】程應(yīng)旄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干,目眩,或往來寒熱,或脈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陽傳遞而即合。少陽里氣失守,所以下痢,陽熱漸盛,所以上嘔。故用黃芩湯清熱益陰,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虑僭唬禾?,少陽合病,是熱邪已入少陽之里。

    膽火下攻于脾,故自下痢,上逆于胃,故兼嘔也。與黃芩湯,酸苦相濟(jì),調(diào)中以存陰也。熱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熱已入半里,故黃芩主之。雖非胃實(shí),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以補(bǔ)中。兼嘔者,故仍加半夏,生姜,以降逆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