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注】
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即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
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
王肯堂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dāng)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于大黃,故取之也。
程林曰:經(jīng)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食,與反胃寒嘔水飲不同,故用是湯以平胃熱。
高世栻曰:食已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二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注】
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已即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
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
王肯堂曰: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dāng)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于大黃,故取之也。
程林曰:經(jīng)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食,與反胃寒嘔水飲不同,故用是湯以平胃熱。
高世栻曰:食已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