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小半夏湯方

    作者: 吳謙

    (見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注】

    此詳申上條飲嘔,以明其治也。嘔吐病后,則傷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與飲之,不復(fù)嘔吐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思水者,與飲之而仍嘔吐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飲也。

    主之豬芩散者,利水以止嘔吐也。

    【集注】

    程林曰:上章言先嘔□渴,此為欲解;今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與上證不殊,故急與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貪飲,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故思水者,用豬苓散以散水飲。

    魏荔彤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論中所言,先嘔后渴,此為欲解之義也。急與之,嘔吐后傷津液,水入而津液可復(fù)也。若夫未曾嘔吐即思水者,即論中所言,先渴□嘔之證也,是為水停心下,應(yīng)治其支飲,而渴方愈也。主以豬苓散,利水補土,以治濕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嘔吐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