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宗金鑒》 麻黃加術(shù)湯方

    作者: 吳謙

    麻黃(去節(jié))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白術(shù)四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按】

    桂枝氣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發(fā)汗之功?宜刪此二字,后仿此。

    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注】

    此承上條互詳其義,謂濕家身痛不可發(fā)汗,當有利小便之法也。太陽病,一身關節(jié)煩疼,若脈浮細者,濕在外也,當汗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脈沉細者,濕在內(nèi)也,當利之。。今濕氣淫于內(nèi)外,故關節(jié)煩疼,著而不行,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名濕痹。雖有身痛,其脈不浮細,故不可發(fā)汗。設脈沉細,故但當利小便,若小便利,濡瀉止,痹不愈,身仍疼痛,汗之可也。

    【集注】

    趙良曰:痹痛也,因其關節(jié)煩疼,脈沉而細,則名曰濕痹也。經(jīng)云:濕勝則濡瀉,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是濕氣內(nèi)勝地,但當先利小便,以瀉腹中濕氣,故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設小便利已,而關節(jié)之痹不去,又必自表治之。

    李彣曰:太陽經(jīng)行身之表,外邪皆得傷之,故亦受濕氣也。關節(jié)疼痛者,濕留關節(jié)也,濕氣郁蒸而生熱,故煩也。經(jīng)云:沉潛水蓄,沉細為內(nèi)濕脈。痹者,閉塞不通之謂,即『內(nèi)經(jīng)』濕氣勝者為著痹之意,今小便不利,是濕盛于內(nèi)也。即『內(nèi)經(jīng)』濕勝則濡泄也。利小便則濕去,而瀉煩止矣。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蚤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注】

    濕家頭汗出者,乃上濕下熱,蒸而使然,非陽明內(nèi)實之熱,蒸而上越之汗也。背強者,乃濕邪重著之強,非風濕拘急之強也。欲覆被向火者。乃一時濕盛生寒,非傷寒之惡寒也。若誤以陽明內(nèi)濕之熱,上越之頭汗而遂下之,則濕從寒化,即乘虛入于上,則肺氣逆而胸滿,入于中,則胃不和而為噦,入于下,則膀胱氣化不行,為小便不利。舌上白滑如胎者,蓋以誤下熱陷,丹田有熱也。寒聚于上,胸中有寒也,所以渴欲得水,而不能飲。由下有熱而生口燥煩,由上有寒而不化生津液,雖口燥舌干,而不能多飲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注】

    此承上條互詳誤下,以明濕家頭汗之死證也。夫誤下,額汗微喘,若小便不利,是濕家額汗之喘,未可言死也。今小便反利,則知非濕氣上溢,乃上脫額汗之喘,故曰死。若下利不止,亦知非濕去之利,乃中脫直下之利,故曰亦死。

    【集注】

    趙良曰:此妄下之,因而致逆,逆則陽自上越,陰自下脫,其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之越,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之脫也,陰陽離決,必死之兆也。自此而推之,下之雖額上汗出微喘,若大小便不利者。是陰氣不脫,而陽之根猶在也;下之雖大小便利,設額上無汗與喘,是陽氣不越,而陰之根猶在也,則非離決,可以隨其證而治之。

    李瑋西曰:前云濕家當利小便,以濕氣內(nèi)瘀,小便原自不利,宜用藥利之。此下后里虛,小便自利,液脫而死,不可一例概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注】

    病者,謂一身盡痛之病人也。濕家一身盡痛,風濕亦一身盡痛,然濕家痛,則重著不能轉(zhuǎn)側(cè);風濕痛,則輕掣不可屈伸,此痛之有別者也。濕家發(fā)熱,早暮不分微甚;風濕之熱,日晡所必劇,蓋以濕無來去,而風有休作,故名風濕。原其由來,或為汗出當風,或為久傷取冷,相合而致,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發(fā)散風濕,可與也明矣。

    【集注】

    程林曰:一身盡疼發(fā)熱,風濕在表也。日晡,申時也。陽明王于申酉戌,土惡濕,今為風濕所干,當其王時,邪正相摶,則反劇也。汗也濕類,或汗出當風而成風濕者,或勞傷汗出而入冷水者,皆成風濕之病也。

    魏荔彤曰:痙家非風不成,雖有寒,亦附于風;濕痹無寒不作,雖有風,亦附于寒,此一定之理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