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干姜一兩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注】
此又承上條言。先汗后下,于法不逆,病應解而仍不解,反煩躁者,以別其治也。蓋汗、下俱過,表里兩虛,陰盛格陽,故晝夜見此擾亂之象也。當以四逆湯,壯陽勝陰,更加茯苓以抑陰邪,佐人參以扶正氣,庶陽長陰消,正回邪退,病自解而煩躁安矣。大青龍證,不汗出之煩躁,乃未經汗下之煩躁,屬實;此條病不解之煩躁,乃汗下后之煩躁,屬虛。然脈之浮緊沉微,自當別之,恐其誤人,故諄諄言之也。
【集注】
汪琥曰:傷寒汗下,則煩躁止而病解矣。若陰盛之煩躁,強發(fā)其汗,則表疏亡陽;復下之,則里虛亡陰。衛(wèi)陽失護,榮陰內空,邪仍不解,更生煩躁,此亦虛煩虛躁,乃假熱之象也。只宜溫補,不當散邪,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干姜一兩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
發(fā)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注】
此又承上條言。先汗后下,于法不逆,病應解而仍不解,反煩躁者,以別其治也。蓋汗、下俱過,表里兩虛,陰盛格陽,故晝夜見此擾亂之象也。當以四逆湯,壯陽勝陰,更加茯苓以抑陰邪,佐人參以扶正氣,庶陽長陰消,正回邪退,病自解而煩躁安矣。大青龍證,不汗出之煩躁,乃未經汗下之煩躁,屬實;此條病不解之煩躁,乃汗下后之煩躁,屬虛。然脈之浮緊沉微,自當別之,恐其誤人,故諄諄言之也。
【集注】
汪琥曰:傷寒汗下,則煩躁止而病解矣。若陰盛之煩躁,強發(fā)其汗,則表疏亡陽;復下之,則里虛亡陰。衛(wèi)陽失護,榮陰內空,邪仍不解,更生煩躁,此亦虛煩虛躁,乃假熱之象也。只宜溫補,不當散邪,故以茯苓四逆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