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瓜蒂(熬黃)一分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服,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方解】
胸中者,清陽之府。諸邪入胸府,阻遏陽氣,不得宣達,以致胸滿痞□,熱氣上沖,燥渴心煩,嗢嗢欲吐。脈數(shù)促者,此熱郁結也;胸滿痞□,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手足寒冷,欲吐不能吐,脈遲緊者,此寒郁結也。凡胸中寒熱與氣與飲郁結為病,諒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陽氣得復,痞□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極苦,赤豆味酸,相須相益,能疏胸中實邪,為吐劑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氣以保胃氣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傷胸中元氣也。此方奏功之捷,勝于汗下,所謂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義,置之不用,可勝惜哉!然諸亡血虛家,胸中氣液已虧,不可輕與,特為申禁。
□
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注】
此總釋結胸與痞□之因也。中風陽邪,故曰病發(fā)于陽也。不汗而反下之,熱邪乘虛陷入,因作結胸。傷寒陰邪,故曰病發(fā)于陰也。不汗而反下之,熱邪乘虛陷入,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與痞□者,以表未解而下之太早故也。病發(fā)于陰,不言熱入者,省文耳。然病發(fā)于陽而誤下者,未嘗無痞□;病發(fā)于陰、而誤下之,亦時成結胸。良由人之氣體不同,或從實化,或從虛化也。
【集注】
張兼善曰:風邪入里則結胸,寒邪入里則為痞。然此皆太陽病之所由來,非別陰證陽證也。
□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數(shù)則為熱,動則為痛,數(shù)則為虛,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yī)反下之,動數(shù)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躋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fā)黃。
【按】
「數(shù)則為虛句」,疑是衍文。
【注】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shù),浮則為風邪脈也,數(shù)則為熱邪脈也,動則為諸痛脈也。頭痛發(fā)熱,太陽證也。熱蒸于陽,陽虛則自汗出,熱蒸于陰,陰虛則盜汗出,陰虛當惡熱,今反惡寒,故知此非陰虛之盜汗,乃表未解之盜汗,微微而出也。表未解當解表,醫(yī)反下之,遂使動數(shù)之熱脈變?yōu)楹t,蓋動數(shù)乃表邪欲傳,因下而逆于膈中,故不傳而脈亦變也。表客陽邪,乘胃空虛,陷入胸膈而拒痛,短氣不能布息,煩躁,心中懊□
,心下因□,逕從實化而為結胸矣。法當以大陷胸湯主之。若不從實化,不成結胸,但頭汗出至頸,余處無汗,則熱不得越也。小便不利,則濕不得瀉也,熱濕合化,故身必發(fā)黃也。
【集注】
成無己日:動數(shù)變遲,而浮脈獨不變者,以邪結胸中,上焦陽分,脈不得而沉也。
朱震亨曰:太陽病、表未解而攻里,里已虛矣。雖見浮而動數(shù)之陽脈,一經誤下,則必變?yōu)檫t陰之脈矣。胃中空虛,短氣躁煩,虛之甚矣。借曰:陽氣內陷,心中因□而可迅攻之乎?大陷胸之力,不緩于承氣,下而又下,寧不畏其重虛耶!即陽病實邪下后,若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者,亦以梔子豉湯吐胸中之邪可也。況太陽誤下后,明有虛證乎?【按】震亨所論治,以梔子豉湯吐之,亦是未成結胸,從胸虛有熱而化者宜也。若從胸虛有寒而化者,不論已成未成結胸,則又當從活人書溫補法矣,不可混施也。
方有執(zhí)曰:太陽之脈本浮,動數(shù)者亦傳也。太陽本自汗,而言微盜汗,本惡寒,而言反惡寒者,稽久而然也。膈,心胸之間也。拒,格拒也。言膈氣與邪氣相格拒而為痛也??蜌猓皻庖?。短氣,促氣不能布息也。懊□,心為邪亂而不寧也。陽氣,客氣之別名也,以本外邪,故曰客氣。以邪本風,故曰陽氣。以里虛因而陷入,故曰內陷。自若不結胸句至末,以變之輕者而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