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集成》 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任脈會陰兩陰間,曲骨毛際陷中安。中極臍下四寸取,關(guān)元臍下三寸連。

    石門臍下二寸是,氣海乃在寸半間。臍下一寸陰交穴,臍之中央神闕傳。

    臍上上行各一寸,水分下脘建里參。中脘上脘與巨闕,七穴行至鳩尾邊。

    中庭膻下寸六許,膻中位在兩乳間。玉堂紫華璇璣穴,上行俱作寸六看。

    天突喉下約三寸,廉泉頜下骨之尖。承漿頤前唇稜下,任脈中行腹穴全。

    會陰在大便前小便之后兩陰之間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處

    中極臍下四寸

    關(guān)元臍下三寸

    石門臍下二寸

    氣海臍下寸半

    陰交臍下一寸

    神闕當臍中央

    水分臍上一寸

    下脘臍上二寸

    建里臍上三寸

    中脘臍上四寸

    上脘臍上五寸

    巨闕臍上六寸

    鳩尾禁灸,臍上七寸

    中庭膻下寸六分

    膻中兩乳中間

    玉堂膻中上一寸六分

    紫宮玉堂上寸六分

    華蓋紫宮上寸六分

    璇璣華蓋上寸六分

    天突喉下三寸

    廉泉頜下結(jié)喉上中央

    承漿頤前下唇稜下陷中

    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任脈經(jīng)穴分寸歌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