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總訣]古云盜汗屬陰虛,自汗陽羸衛(wèi)外疏。識得陰陽相附麗,互根當(dāng)究五車書。
發(fā)熱出汗,時見惡風(fēng)灑灑者,傷風(fēng)之外證也。宜防風(fēng)和營湯。
防風(fēng)(二錢) 白芍(二錢) 荊芥(一錢) 紫蘇(一錢) 香附(一錢) 杏仁(一錢) 白芷(二錢) 陳皮(一錢) 當(dāng)歸(二錢) 甘草(二錢) 生姜(一錢) 大棗(二枚)
歌曰∶熱汗頻頻輒惡風(fēng),荊防蘇芷杏陳攻。
生姜棗芍和甘草,香附當(dāng)歸一劑同。
睡后出汗,醒時則汗仍收者,陰虛而盜汗也。宜當(dāng)歸六黃湯。
熟地(三錢) 生地(三錢) 當(dāng)歸(三錢)黃芩(二錢) 黃連(一錢) 黃柏(二錢) 黃 (二錢)
歌曰∶眠時出汗醒時收,盜汗陰虛實可憂。
二地歸芩連共柏,黃 加入病當(dāng)瘳。
(伯未按∶方中可加酸棗仁三錢,甘杞子三錢,尤佳。)
醒時汗出,睡后則汗仍收者,陽虛而自汗也。宜參 術(shù)附湯。
人參(三錢) 黃 (三錢) 白術(shù)(三錢) 附子(三錢)
歌曰∶醒時出汗睡時收,此是陽虛自汗流。
術(shù)附 參宜共煮,回陽止汗此方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