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3.霍亂脫證

    作者: 張錫純

    遼寧寇姓媼,年過六旬,得霍亂脫證。

    病因孟秋下旬染霍亂,經(jīng)醫(yī)數(shù)人調(diào)治兩日,病勢垂危。

    證候其證從前吐瀉交作,至此吐瀉全無。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體甚涼,六脈全無。詢之猶略能言語,惟覺心中發(fā)熱難受。

    診斷此證雖身涼脈閉,而心中自覺發(fā)熱,仍當以熱論。其所以身涼脈閉者,因霍亂之毒菌竄入心臟,致心臟行血之機關(guān)將停,血脈不達于周身,所以內(nèi)雖蘊熱而仍身涼脈閉也。此當用藥消其毒菌,清其內(nèi)熱,并以助心房之跳動,雖危險仍可挽回。

    處方鏡面朱砂(錢半)粉甘草(一錢細面) 冰片(三分) 薄荷冰(二分)

    共研細末,分作三次服,病急者四十分鐘服一次,病緩者一點鐘服一次,開水送下。

    復診將藥末分三次服完,心熱與難受皆愈強半。而脈猶不出,身仍發(fā)涼,知其年過花甲,吐瀉兩日,未進飲食,其血衰憊已極,所以不能鼓脈外出以溫暖于周身。

    處方野臺參(一兩) 生懷地黃(一兩) 生懷山藥(一兩) 凈萸肉(八錢) 甘草(三錢蜜炙)

    煎湯兩大盅,分兩次溫服。

    方解方中之義,用臺參以回陽,生懷地黃以滋陰,萸肉以斂肝之脫(此證吐瀉之始,肝木助邪侮土、至吐瀉之極,而肝氣轉(zhuǎn)先脫),炙甘草以和中氣之漓。至于生山藥其味甘性溫,可助臺參回陽,其汁漿稠潤又可助地黃滋陰。且此證胃中毫無谷氣,又可惜之以培養(yǎng)脾胃,俾脾胃運化諸藥有力也。

    效果將藥兩次服完,脈出周身亦熱,惟自覺心中余火未清,知其陰分猶虧不能潛陽也。又用玄參、沙參、生山藥各六錢,煎湯服下,病遂全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