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6.吐血證(二)

    作者: 張錫純

    天津張姓,年過三旬,偶患吐血證。

    病因其人性嗜酒,每日必飲,且不知節(jié)。初則飲酒過量即覺胸間煩熱,后則不飲酒時亦覺煩熱,遂至吐血。

    證候其初吐血之時,原不甚劇,始則痰血相雜,因咳吐出。即或純吐鮮血,亦不過一日數(shù)口,繼復(fù)因延醫(yī)服藥,方中有柴胡三錢,服藥半點鐘后,遂大吐不止,倉猝迎愚往視。及至,則所吐之血已盈痰盂,又復(fù)連連嘔吐,若不立為止住,實有危在目前之懼。幸所攜藥囊中有生赭石細末一包,俾先用溫水送下五錢,其吐少緩須臾,又再送下五錢遂止住不吐。診其脈弦而芤,數(shù)逾五至,其左寸搖搖有動意,問其心中覺怔忡乎?答曰∶怔忡殊甚,幾若不能支持。

    診斷此證初傷于酒,繼傷于藥,臟腑之血幾于傾囊而出。猶幸速為立止,宜急服湯藥以養(yǎng)其血,降其胃氣保其心氣,育其真陰,連服數(shù)劑,庶其血不至再吐。

    處方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 玄參(六錢) 生地黃(六錢)生龍骨(六錢搗碎) 生牡蠣(六錢搗碎) 生杭芍(五錢) 酸棗仁(四錢炒搗)柏子仁(四錢) 甘草(錢半) 廣三七(三錢細末)

    此方將前十味煎湯,三七分兩次用,頭煎及二煎之湯送服。

    效果每日服藥一劑,連服三日血已不吐,心中不復(fù)怔忡。再診其脈芤動皆無,至數(shù)仍略數(shù),遂將生地黃易作熟地黃,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
  •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作者:
    錢潢
  • 作者:
    吳謙
  • 作者:
  • 作者:
    史堪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