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 8.肝氣郁兼胃氣不降

    作者: 張錫純

    天津姚××,年五十二歲,得肝郁胃逆證。

    病因勞心太過,因得斯證。

    證候腹中有氣,自下上沖,致胃脘滿悶,胸中煩熱,脅下脹疼,時常呃逆,間作嘔吐。大便燥結(jié),其脈左部沉細(xì),右部則弦硬而長,大于左部數(shù)倍。

    診斷此乃肝氣郁結(jié),沖氣上沖,更迫胃氣不降也。為肝氣郁結(jié),是以左脈沉細(xì),為沖氣上沖,是以右脈弦長,沖脈上隸陽明,其氣上沖不已,易致陽明胃氣不下降。此證之嘔吐呃逆,胃脘滿悶,胸間煩熱,皆沖胃之氣相并沖逆之明征也。其脅下脹疼,肝氣郁結(jié)之明征也。其大便燥結(jié)者,因胃氣原宜息息下行,傳送飲食下為二便,今其胃氣既不下降,是以大便燥結(jié)也。擬治以舒肝降胃安沖之劑。

    處方生赭石(一兩軋細(xì)) 生懷山藥(一兩) 天冬(一兩) 寸麥冬(六錢去心)清半夏(四錢水洗三次) 碎竹茹(三錢) 生麥芽(三錢) 茵陳(二錢)川續(xù)斷(二錢) 生雞內(nèi)金(二錢黃色的搗) 甘草(錢半)

    煎湯一大盅,溫服。

    方解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肝氣不升則先天之氣化不能由肝上達(dá),胃氣不降則后天之飲食不能由胃下輸,此證之病根,正因當(dāng)升者不升,當(dāng)降者不降也。故方中以生麥芽、茵陳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沖;用續(xù)斷者,因其能補肝,可助肝氣上升也;用生山藥二冬者,取其能潤胃補胃,可助胃氣下降也,用雞內(nèi)金者,取其能化瘀止疼,以營運諸藥之力也。

    復(fù)診上方隨時加減,連服二十余劑,肝氣已升,胃氣已降,左右脈均已平安,諸病皆愈。惟肢體乏力,飲食不甚消化,擬再治以補氣健胃之劑。

    處方野臺參(四錢) 生懷山藥(一兩) 生赭石(六錢軋細(xì)) 天冬(六錢)寸麥冬(六錢) 生雞內(nèi)金(三錢黃色的搗) 生麥芽(三錢) 甘草(錢半)

    煎湯一大盅,溫服。

    效果將藥煎服三劑,飲食加多,體力漸復(fù)。于方中加枸杞五錢,白術(shù)三錢,俾再服數(shù)劑以善其后。

    幫助身之氣化,原左升右降,若但知用赭石降胃,不知用麥芽升肝,久之,肝氣將有郁遏之弊,況此證之肝氣原郁結(jié)乎?此所以方中用赭石,即用麥芽,赭石生用而麥芽亦生用也。

    且諸家本草謂麥芽炒用者為丸散計也,若入湯劑何須炒用,蓋用生者煮汁飲之,則消食之力愈大也。

    或問升肝之藥,柴胡最效,今方中不用柴胡而用生麥芽者,將毋別有所取乎?答曰∶柴胡升提肝氣之力甚大,用之失宜,恒并將胃氣之下行者提之上逆。曾有患陽明厥逆吐血者,初不甚劇。醫(yī)者誤用柴胡數(shù)錢即大吐不止,須臾盈一痰盂,有危在頃刻之懼,取藥無及,適備有生赭石細(xì)末若干,俾急用溫開水送下,約盡兩半,其血始止,此柴胡并能提胃氣上逆之明征也。況此證之胃氣原不降乎?

    至生麥芽雖能升肝,實無妨胃氣之下降,蓋其萌芽發(fā)生之性,與肝木同氣相求,能宣通肝氣之郁結(jié),使之開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純于升提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hù),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