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舌胎續(xù)法

    作者: 樓英

    〔成〕舌者心之官,法應(yīng)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澀黃黑,是數(shù)者熱氣淺深之故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即無胎。及邪氣傳里,津液結(jié)搏,則舌上生胎矣。寒邪初傳,未全成熱,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氣客于胸中者,皆舌上白胎而滑也。經(jīng)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邪初傳入里也。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在半表半里也。太陽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是邪客于胸中也。若病在臟,宜若可下,如舌上滑胎者,則不可攻,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故也。

    及其邪傳為熱,則其舌上之胎不滑而澀也。經(jīng)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

    若熱聚于胃,則為之舌黃,是熱已深矣?!督饏T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若舌上黑色者,又為熱之極也。《針經(jīng)》曰∶熱病口干舌黑者死。以心為君主之官,開竅于舌,黑為腎色,見于心部,心部者火也,腎者水也,水之邪熱已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也。

    〔垣〕下后病嗽,加五味子、麥門冬,如舌上有滑胎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胸有微寒,加辛熱之劑立效。舌燥澀如楊梅刺者,用生姜切濃片,蘸蜜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無〕薄荷蜜治舌上白胎干澀,語話不真。

    先以生姜濃片蘸蜜水揩洗,有用薄荷自然汁與白蜜等分調(diào)勻,敷之良。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