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
〔《活》〕陽毒升麻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后,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奔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 犀角(鎊)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則解,不解重作。
陽毒梔子湯治陽毒傷寒發(fā)熱,百節(jié)疼痛。
升麻 黃芩 杏仁(各二錢) 梔子 赤芍(各一錢) 石膏(二錢) 知母 大青(各一錢) 甘草(五分)柴胡(一錢半)
上 咀,每服半兩,姜五片,豉百粒,同煎。
大黃散治陽毒傷寒未解,熱在內(nèi),恍惚如狂。
大黃(一兩半) 桂心(三分) 甘草(炙) 芒硝 木通 大腹皮(各一兩) 桃仁(二十一枚)
上 咀,水煎服,以利為度。
〔海〕葛根散治陽毒身熱如火,頭痛躁渴,咽喉干痛。
葛根(七錢半) 黃芩 大黃(醋炒) 甘草 山梔 樸硝(各半兩)
上 咀,水煎服。
〔《活》〕黑奴丸治時行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shù),面赤目痛,身體大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yī)所不治?;蛉司且呀?,心下尚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fā)斑。
麻黃(去節(jié),泡,三兩) 大黃(二兩) 釜底煤(研) 黃芩 芒硝 灶突墨(研) 梁上塵 小麥奴(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收?,與冷水盡飲之。須臾當(dāng)寒,寒竟汗出,便瘥。若無汗,再服一丸,須微利,效。小麥奴,即小麥未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與之。若不渴者,服之反為禍耳。
脈洪大,內(nèi)外結(jié)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宜以水漬布薄之。疊布數(shù)重,新水漬之,稍 去水,搭于胸上,須臾蒸熱,又漬冷如前薄之,仍換新水?dāng)?shù)十易。熱甚者,置病患于水中,勢才退則已,亦一良法也。
丹砂丸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癥。
舶上硫黃 水銀 太陰石 玄精石(各一兩) 硝石(半兩) 太陽石(一兩)
上為末,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上項藥,令勻,如灰色,研極細(xì),生姜自然汁浸,炊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龍腦、生姜、蜜水下,壓其躁也。若陽毒,棗湯下。陰毒,白湯下。不許于屋底炒。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
〔《活》〕陽毒升麻湯治傷寒一二日,便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后,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奔走,或見鬼,或下利,脈浮大數(shù),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 犀角(鎊)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等分)
上 咀,水煎服,食頃再服。溫覆手足,出汗則解,不解重作。
陽毒梔子湯治陽毒傷寒發(fā)熱,百節(jié)疼痛。
升麻 黃芩 杏仁(各二錢) 梔子 赤芍(各一錢) 石膏(二錢) 知母 大青(各一錢) 甘草(五分)柴胡(一錢半)
上 咀,每服半兩,姜五片,豉百粒,同煎。
大黃散治陽毒傷寒未解,熱在內(nèi),恍惚如狂。
大黃(一兩半) 桂心(三分) 甘草(炙) 芒硝 木通 大腹皮(各一兩) 桃仁(二十一枚)
上 咀,水煎服,以利為度。
□
〔海〕葛根散治陽毒身熱如火,頭痛躁渴,咽喉干痛。
葛根(七錢半) 黃芩 大黃(醋炒) 甘草 山梔 樸硝(各半兩)
上 咀,水煎服。
□
〔《活》〕黑奴丸治時行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shù),面赤目痛,身體大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甚。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yī)所不治?;蛉司且呀?,心下尚暖,撥開其口灌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fā)斑。
麻黃(去節(jié),泡,三兩) 大黃(二兩) 釜底煤(研) 黃芩 芒硝 灶突墨(研) 梁上塵 小麥奴(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汲水研下一丸??收?,與冷水盡飲之。須臾當(dāng)寒,寒竟汗出,便瘥。若無汗,再服一丸,須微利,效。小麥奴,即小麥未熟時,叢中不成麥捻之成黑勃是也。此藥須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者,乃可與之。若不渴者,服之反為禍耳。
脈洪大,內(nèi)外結(jié)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宜以水漬布薄之。疊布數(shù)重,新水漬之,稍 去水,搭于胸上,須臾蒸熱,又漬冷如前薄之,仍換新水?dāng)?shù)十易。熱甚者,置病患于水中,勢才退則已,亦一良法也。
丹砂丸治傷寒陰陽二毒相伏,危惡形癥。
舶上硫黃 水銀 太陰石 玄精石(各一兩) 硝石(半兩) 太陽石(一兩)
上為末,用無油銚子,以文武火炒上項藥,令勻,如灰色,研極細(xì),生姜自然汁浸,炊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龍腦、生姜、蜜水下,壓其躁也。若陽毒,棗湯下。陰毒,白湯下。不許于屋底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