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
〔成〕潮熱者,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時也。一日一發(fā),指時而發(fā)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fā)者,是即發(fā)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必于日晡時發(fā)者,乃為潮熱。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知之,可少與小承氣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糞,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之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胃實譫語而潮熱者,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海藏云∶濃樸去痞,枳實泄?jié)M,芒硝軟堅,大黃泄實,必痞滿燥實四癥全者方可用之。)
大黃(酒浸,一兩。治不大便地道不通,酒浸上行引大黃至巔而下) 濃樸(二錢,姜制,治腹脹滿) 枳實(一枚。治心下痞,按之良久氣散痛緩,此并主心下滿,乃肝之氣盛也) 芒硝(一兩。治腹中轉矢氣,內有燥屎。本草云∶味辛寒潤燥)
上 咀,水二大盞,煎枳樸至一大盞,下大黃復煎至六分,去渣,入硝,又煎一二沸,溫服。如未利,再作與服,以通為度。
小承氣湯(海藏云∶大黃泄實,濃樸去痞,必痞實全者可用。)
大黃(酒浸,一兩) 濃樸(姜制,二錢) 枳實(炒,一枚)
上 咀,同上法煎,溫服,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不大便,舌燥,心下滿痛,而日晡小有潮熱者,宜大陷胸湯。(論見結胸。)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利,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陽明為病,胃實是也。今便溏而言陽明病者,謂陽明外癥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之病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時時噦而潮熱者,小柴胡加茯苓主之。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時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必柴胡癥,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柴胡(一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以上各五錢) 半夏(湯浸,三個) 大棗(三枚)芒硝(一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納芒硝,更微沸溫服。
陽明病,脈浮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論見胃實有表條。)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所以主張溫補。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
〔成〕潮熱者,若潮水之潮,其來不失時也。一日一發(fā),指時而發(fā)者,謂之潮熱。若日三五發(fā)者,是即發(fā)熱,非潮熱也。潮熱屬陽明,必于日晡時發(fā)者,乃為潮熱。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糞,欲知之,可少與小承氣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糞,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之則噦。其后發(fā)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fā)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胃實譫語而潮熱者,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海藏云∶濃樸去痞,枳實泄?jié)M,芒硝軟堅,大黃泄實,必痞滿燥實四癥全者方可用之。)
大黃(酒浸,一兩。治不大便地道不通,酒浸上行引大黃至巔而下) 濃樸(二錢,姜制,治腹脹滿) 枳實(一枚。治心下痞,按之良久氣散痛緩,此并主心下滿,乃肝之氣盛也) 芒硝(一兩。治腹中轉矢氣,內有燥屎。本草云∶味辛寒潤燥)
上 咀,水二大盞,煎枳樸至一大盞,下大黃復煎至六分,去渣,入硝,又煎一二沸,溫服。如未利,再作與服,以通為度。
小承氣湯(海藏云∶大黃泄實,濃樸去痞,必痞實全者可用。)
大黃(酒浸,一兩) 濃樸(姜制,二錢) 枳實(炒,一枚)
上 咀,同上法煎,溫服,以利為度,不利再服。
不大便,舌燥,心下滿痛,而日晡小有潮熱者,宜大陷胸湯。(論見結胸。)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利,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陽明為病,胃實是也。今便溏而言陽明病者,謂陽明外癥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之病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短氣,腹?jié)M,脅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時時噦而潮熱者,小柴胡加茯苓主之。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時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必柴胡癥,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柴胡(一兩)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以上各五錢) 半夏(湯浸,三個) 大棗(三枚)芒硝(一兩)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納芒硝,更微沸溫服。
陽明病,脈浮緊者,必潮熱發(fā)作有時。(論見胃實有表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