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為中風。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
桂枝湯方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渣溫服,須臾 熱稀粥一盞,以助藥力,令一時許,遍身 微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便得汗,勿再服?;驘o汗,或小便數(shù),手足冷者,不可服?!痘钊恕吩啤霉鹬?、麻黃,若夏月用,加黃芩、知母、石膏,總不如陶尚文用羌活沖和湯為最穩(wěn)。
上桂枝湯。許學士云∶有人病發(fā)熱惡寒,自汗,脈微弱而浮,三服湯而愈。此方在仲景一百十三方內獨冠其首,今人全不用,何也?仲景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云云至翕翕發(fā)熱,宜桂枝湯。此脈與癥,仲景說得甚明,后人看不透,所以不敢用也。
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fā)熱也。此謂元氣受病而然也。又曰∶陽微則惡寒,陰微則發(fā)熱。醫(yī)既汗之,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此謂醫(yī)所使也。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故內陷而發(fā)熱,陽不足陰往乘之,故陰上入陽中則惡寒,舉此二端,明白易曉,何憚而不用桂枝湯哉。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去節(jié),先煮去汗,焙,三兩) 桂枝(二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覆取微汗,不須 粥。有汗者,勿服。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癥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jié),炮,去汗,三兩) 桂枝(去皮) 石膏(碎) 甘草(炙。各一兩) 生姜(切,一兩半)大棗(六枚) 杏仁(二十個,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周身潤,止后服。未汗可停,待相次服盡,不欲汗多,恐亡陽故也。若汗不止,用溫粉撲之。
溫粉方
白術 本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研為細末,每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勻,撲周身止汗。若汗過多,恐亡陽,遂厥逆惡風,煩躁不得眠,故宜以此粉止之。
上中風脈當浮緩,今反浮緊緩者,大青龍癥也。
□
〔《活》〕發(fā)熱惡風,煩躁,手足溫,為中風候;脈浮緊,為傷寒脈,是中風見寒脈也。寒多熱少,不煩躁,手足微厥,為傷寒候;脈浮緩為中風脈,是傷寒見風脈也。蓋脈似桂枝反無汗,病似麻黃反煩躁是也。
許學士云∶仲景治傷寒,一則桂枝,二則麻黃,三則青龍。桂枝治中風,麻黃治傷寒,青龍治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三者如鼎立,人皆能言之,而不曉前人處方用藥之意,故醫(yī)遂多不用,無足怪也。且脈緩而浮者,中風也,故嗇嗇惡風,淅淅惡寒,翕翕發(fā)熱,仲景以桂枝對之。脈浮緊而澀者,傷寒也.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寒無汗而喘,仲景以麻黃對之。至于中風脈浮緊,傷寒脈浮緩,仲景皆以青龍對之。何也?予嘗深究三旨,若癥候與脈相對,無不應手而愈。何以言之?風傷衛(wèi),衛(wèi),氣也。寒傷榮,榮,血也。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風傷衛(wèi),則風邪干陽,陽氣不固,發(fā)越而為汗,是以自汗是表虛,故仲景用桂枝以發(fā)其邪,芍藥以和其血。蓋中風則病在脈之外,其病稍輕,雖同曰發(fā)汗,特解肌之藥耳。故仲景于桂枝癥云∶令遍身微似有汗,不可如水淋漓,病必不除,是知中風不可大發(fā)汗,汗過則反動榮血,邪氣乘虛襲之,故病不除也。寒傷榮,則寒邪入陰血,而榮行脈中者也。寒邪居脈中,非特榮受病,邪自內作,則并與備氣犯之,久之浸淫及骨,是以汗不出而熱,齒干而煩冤,仲景以麻黃發(fā)其汗,又以桂枝、甘草助其發(fā)散,欲滌除內外之邪,榮衛(wèi)之病爾。大抵二藥皆發(fā)汗,以桂枝則發(fā)其衛(wèi)之邪,麻黃并榮與衛(wèi)治之,亦自有淺深也。何以驗之?仲景桂枝第十九癥云∶病當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又四十七癥云∶發(fā)熱汗出,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者。
欲救邪風,宜桂枝湯。是知中風汗出者,榮和而衛(wèi)不和。又第一卷云∶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wèi),寒則傷榮,榮衛(wèi)俱病,骨節(jié)煩疼,當發(fā)其汗。是知傷寒浮緊者,榮衛(wèi)俱病也,麻黃湯中并用桂枝,此仲景之言也。至于青龍,雖治傷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之病,然仲景又云∶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便有筋惕肉 之癥。故青龍一癥,尤難用藥,須是形癥諦當,然后可行。故王實夫癥,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蓋慎之也。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桂枝 葛根(各二兩) 芍藥 甘草(各一兩) 生姜(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覆取汗。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 生姜(各三兩) 桂枝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 咀,每服五錢,去渣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 芍藥 麻黃(去節(jié),泡) 甘草(各三錢) 生姜(半兩) 石膏(一兩半,碎) 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又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度,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 芍藥 生姜 甘草(炙) 麻黃(各半兩。去節(jié),煮) 大棗(六枚) 杏仁(十二粒,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凡仲景稱太陽病者,皆表癥,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痛也。若脈浮大,則與癥相應,宜發(fā)汗。今見表癥而脈反微,不與癥應,故不可發(fā)汗,但用一二各半湯等和之可也。
若太陽中 ,發(fā)熱惡寒,脈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方論見中暑。)
太陽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血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抵嘗湯方
水蛭(炒,去子,杵) 虻蟲(各十枚,炒,去足翅) 大黃(二兩) 桃仁(七枚,去皮尖)
上作一服,水一盞煎,溫服。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也,亦抵當湯主之。
凡仲景稱太陽癥脈沉得,皆謂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痛,而脈反沉也。其癥兼發(fā)在,小腹硬者,為蓄血,此條抵湯當是也。
兼關節(jié)痛,小便不利,身黃者,為濕痹。(論見濕痹。)
兼卒口噤,背反張者為 。若無汗惡寒,名剛 ,宜葛根湯。若有汗不惡寒,名柔 ,宜栝蔞桂枝湯。(方論見 。)
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方見下利。)
少陰病,但欲寐,始得之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論見欲寐。)
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麻黃(去節(jié),泡)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凡仲景稱太陽病不惡寒者,皆謂發(fā)熱頭項強痛,脈浮而反不惡寒也。其證兼渴者為溫病,兼汗出者為柔。(方論見溫病柔 。)
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癥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柴胡加桂枝湯方
柴胡(一兩) 桂枝 黃芩 人參 芍藥 生姜(各半兩) 半夏(四錢) 大棗(三枚) 甘草(炙,三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凡仲景稱表不解者,皆謂太陽病發(fā)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也。蓋病雖屬太陽表癥,而有里癥兼之者,則不言太陽病,但稱表不解也。其兼心下支結者,此條柴胡桂枝湯是也。(論見脅痛。)
兼心下有水氣,干嘔而咳者,小青龍也。(方論見效。)兼脅痛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也。兼心下痞者,先用桂枝解表,后以瀉心攻痞也。(方論見痞。)兼下利腹?jié)M脹者,先以四逆溫里,后以桂枝攻表也。(方論見下利。)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解。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調胃承氣湯主之。(“下之而解”疑衍文。)
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太陽外癥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
〔海〕大小調胃三承氣湯,必須脈浮頭痛,惡風惡寒,表癥盡罷,而反發(fā)熱惡熱,譫語,不大便,方可用之。若脈浮緊,下之必結胸??嗝}浮緩,下之必痞氣。
許學士云∶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痛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醫(yī)者治大黃、樸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居密室中,自稱甚惡風。予曰∶表癥如此,唯大便不通數(shù)日,腹且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之。大抵仲景法,須表癥罷,方可下。不爾,則邪乘虛而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予作桂枝麻黃各半湯,繼以小柴胡, 汗出,大便亦通而解。仲景云∶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則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擬欲攻之,當先表解,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堅實,有燥糞者,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為挾熱自利煩躁之變,不可勝數(shù),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原本正文重疊,予刪正此段,其理甚明。大抵風寒入里不消,必有燥糞,或大便堅秘。須是脈不浮,不惡風,表癥罷,乃可下之。大便雖四五日不通,亦無害,若罔顧表而下,遂為挾熱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