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心下不痞滿,自不能食也。
□
〔《經(jīng)》〕治大人小兒不進(jìn)乳食,和氣去痰。用人參四兩,半夏一兩,姜汁浸一宿,曝干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湯下。
〔垣〕和中丸開胃進(jìn)食。
干姜(一錢) 木瓜(一枚) 甘草(炙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本》〕七珍散開胃進(jìn)食,補(bǔ)脾養(yǎng)氣。
人參 白術(shù) 黃 (蜜炙) 山藥 白茯苓 粟米(微炒) 甘草(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煎服。如故不思飲食,加扁豆一兩,名八珍散。此方溫平不熱,常服飲食自倍。
〔海〕六神湯治傷寒虛羸,不思飲食。
人參 白術(shù) 黃 (各一兩) 枳殼(一方用枳實(shí)。炒) 白茯苓(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姜、棗同粳米合許煎,食前服。
〔羅〕錢氏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異功散用人參、白茯苓、白術(shù)、甘草、橘紅、木香各等分,姜、棗煎服。)
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錢氏異功散補(bǔ)之,自然能食。設(shè)或嗜食太過(guò),傷脾而痞滿嘔逆,權(quán)用枳實(shí)丸一服,慎勿多服。予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先用補(bǔ)劑加黃連、枳實(shí),月余食反不進(jìn),汗亦不止。因悟謙甫此言,遂減去枳、連,純用補(bǔ)劑;又令粥多于藥而食進(jìn);又于原方內(nèi)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垣〕寬中進(jìn)食丸滋形氣,喜飲食。
草蔻仁(五錢) 砂仁(一錢五分) 半夏曲(七錢) 麥芽(炒,一兩) 枳實(shí)(炒,四錢) 神曲(炒,半兩) 甘草(炙,一錢半) 干姜(一錢) 陳皮(三錢) 木香(五分) 白術(shù) 白茯苓(各二錢)豬苓 澤瀉 人參 青皮(各一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和中丸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常服和中理氣,消痰進(jìn)食,去濕濃腸胃。
濃樸(姜制,一兩) 白術(shù)(一兩半) 半夏(制,一兩) 橘紅(八錢) 檳榔(四錢) 枳實(shí)(麩炒,三錢) 木香(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半)
上為末,生姜汁浸蒸餅丸。每服五六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
木香枳術(shù)丸、木香干姜枳術(shù)丸能開胃進(jìn)食。(二方并見內(nèi)傷飲食門。)
交泰丸升陽(yáng)氣,瀉陰火,調(diào)榮氣,進(jìn)飲食,助精神,寬腹脹。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知母(四錢,一半生,一半酒炒,春夏用,秋冬減去) 柴胡(一錢半) 濃樸(去皮,炒,三錢。秋冬加七錢) 人參(一錢) 黃連(六錢,秋冬減一錢半) 苦楝(酒煮,三錢) 肉桂(去皮,一錢) 白茯苓(三錢) 皂角(去皮弦,煨,六錢) 紫菀(去苗,六錢) 小椒(炒,去汗、并閉目者,一錢半) 白術(shù)(二錢) 川烏頭(四錢半) 干姜(炮,三錢) 巴豆霜(半兩) 吳茱萸(湯洗,半兩) 砂仁(三錢)
上除巴豆霜另研入,余俱為細(xì)末,蜜丸。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量虛實(shí)加減。
〔河〕人參半夏丸 下痰進(jìn)食。(方見咳嗽門。)
〔丹〕治一男子,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食少。此時(shí)四月,后與此方,分作十四帖,食后煎熱,下
大補(bǔ)丸十五粒。
白術(shù)(一兩半) 炒曲(一兩) 陳皮(七錢) 黃芩(六錢) 人參 知母(炒) 麥門冬 木通(各半兩)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
又治勞苦不思飲食。
白術(shù)(三錢) 滑石 白茯苓(各一錢)
水煎服,下保和丸三十丸。
治香港腳瘦倦,不思飲食。
白術(shù)(二兩) 蒼術(shù) 陳皮 黃連 黃柏 半夏(各半兩) 扁柏(七錢半) 香附(一兩)白芍藥(一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
憂抑傷脾,不思飲食。
黃連(炒) 芍藥(酒炒) 香附 青六散末(方見滯下。即六一散加紅曲二兩)
上姜汁浸,炊餅為丸。
濕痰氣滯,不思谷食,三補(bǔ)丸加蒼術(shù),倍香附。
〔《本》〕治脾氣久虛,不進(jìn)飲食,停飲脅痛,曲術(shù)丸。
神曲(炒,十兩) 白術(shù)(五兩) 干姜 官桂(各二兩) 吳茱萸 川椒(各三兩)
上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湯下。有飲加白術(shù)二兩。此方自試有效。
二神丸治脾腎虛弱,全不進(jìn)食。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生,二兩)
上為末。用肥棗四十九個(gè),生姜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耍萌庋袨楦?,入藥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有人全不進(jìn)食,服補(bǔ)脾藥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頓能進(jìn)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米谷,下無(wú)火力,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凈,酒浸曝干,日挑數(shù)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摘》〕胃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陰交
〔東〕三焦停水,氣攻不食,身黃微熱,胃中有寒故也∶維道、中封、胃俞、腎俞。
〔《撮》〕三焦邪熱,不嗜飲食∶關(guān)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
〔東〕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饑。)
脈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陽(yáng)脈滑而緊,滑則胃氣實(shí),緊則脾氣傷,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枳術(shù)丸之類治之。)
〔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達(dá)。榮衛(wèi)不能相將,三焦無(wú)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頭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則惡寒?dāng)?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為遺溲。(異功散之類治之。)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shí)踐,結(jié)合醫(yī)學(xué)理論,認(rèn)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dòng)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心下不痞滿,自不能食也。
□
〔《經(jīng)》〕治大人小兒不進(jìn)乳食,和氣去痰。用人參四兩,半夏一兩,姜汁浸一宿,曝干為末,面糊丸。食后生姜湯下。
□
〔垣〕和中丸開胃進(jìn)食。
干姜(一錢) 木瓜(一枚) 甘草(炙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
〔《本》〕七珍散開胃進(jìn)食,補(bǔ)脾養(yǎng)氣。
人參 白術(shù) 黃 (蜜炙) 山藥 白茯苓 粟米(微炒) 甘草(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煎服。如故不思飲食,加扁豆一兩,名八珍散。此方溫平不熱,常服飲食自倍。
□
〔海〕六神湯治傷寒虛羸,不思飲食。
人參 白術(shù) 黃 (各一兩) 枳殼(一方用枳實(shí)。炒) 白茯苓(各半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姜、棗同粳米合許煎,食前服。
□
〔羅〕錢氏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異功散用人參、白茯苓、白術(shù)、甘草、橘紅、木香各等分,姜、棗煎服。)
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飲食難任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錢氏異功散補(bǔ)之,自然能食。設(shè)或嗜食太過(guò),傷脾而痞滿嘔逆,權(quán)用枳實(shí)丸一服,慎勿多服。予嘗治翁氏久瘧,食少汗多。先用補(bǔ)劑加黃連、枳實(shí),月余食反不進(jìn),汗亦不止。因悟謙甫此言,遂減去枳、連,純用補(bǔ)劑;又令粥多于藥而食進(jìn);又于原方內(nèi)加附子三分半,一服而愈。
□
〔垣〕寬中進(jìn)食丸滋形氣,喜飲食。
草蔻仁(五錢) 砂仁(一錢五分) 半夏曲(七錢) 麥芽(炒,一兩) 枳實(shí)(炒,四錢) 神曲(炒,半兩) 甘草(炙,一錢半) 干姜(一錢) 陳皮(三錢) 木香(五分) 白術(shù) 白茯苓(各二錢)豬苓 澤瀉 人參 青皮(各一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和中丸治病久虛弱,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溏。常服和中理氣,消痰進(jìn)食,去濕濃腸胃。
濃樸(姜制,一兩) 白術(shù)(一兩半) 半夏(制,一兩) 橘紅(八錢) 檳榔(四錢) 枳實(shí)(麩炒,三錢) 木香(二錢半) 甘草(炙,三錢半)
上為末,生姜汁浸蒸餅丸。每服五六十丸,食遠(yuǎn)白湯下。
木香枳術(shù)丸、木香干姜枳術(shù)丸能開胃進(jìn)食。(二方并見內(nèi)傷飲食門。)
交泰丸升陽(yáng)氣,瀉陰火,調(diào)榮氣,進(jìn)飲食,助精神,寬腹脹。除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沉困懶倦。
知母(四錢,一半生,一半酒炒,春夏用,秋冬減去) 柴胡(一錢半) 濃樸(去皮,炒,三錢。秋冬加七錢) 人參(一錢) 黃連(六錢,秋冬減一錢半) 苦楝(酒煮,三錢) 肉桂(去皮,一錢) 白茯苓(三錢) 皂角(去皮弦,煨,六錢) 紫菀(去苗,六錢) 小椒(炒,去汗、并閉目者,一錢半) 白術(shù)(二錢) 川烏頭(四錢半) 干姜(炮,三錢) 巴豆霜(半兩) 吳茱萸(湯洗,半兩) 砂仁(三錢)
上除巴豆霜另研入,余俱為細(xì)末,蜜丸。每服三四十丸,溫水下,量虛實(shí)加減。
□
〔河〕人參半夏丸 下痰進(jìn)食。(方見咳嗽門。)
□
〔丹〕治一男子,因服熱藥多,又性急,形瘦多倦,食少。此時(shí)四月,后與此方,分作十四帖,食后煎熱,下
大補(bǔ)丸十五粒。
白術(shù)(一兩半) 炒曲(一兩) 陳皮(七錢) 黃芩(六錢) 人參 知母(炒) 麥門冬 木通(各半兩)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
又治勞苦不思飲食。
白術(shù)(三錢) 滑石 白茯苓(各一錢)
水煎服,下保和丸三十丸。
治香港腳瘦倦,不思飲食。
白術(shù)(二兩) 蒼術(shù) 陳皮 黃連 黃柏 半夏(各半兩) 扁柏(七錢半) 香附(一兩)白芍藥(一兩)
上為末,姜汁糊丸。
憂抑傷脾,不思飲食。
黃連(炒) 芍藥(酒炒) 香附 青六散末(方見滯下。即六一散加紅曲二兩)
上姜汁浸,炊餅為丸。
濕痰氣滯,不思谷食,三補(bǔ)丸加蒼術(shù),倍香附。
□
〔《本》〕治脾氣久虛,不進(jìn)飲食,停飲脅痛,曲術(shù)丸。
神曲(炒,十兩) 白術(shù)(五兩) 干姜 官桂(各二兩) 吳茱萸 川椒(各三兩)
上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湯下。有飲加白術(shù)二兩。此方自試有效。
二神丸治脾腎虛弱,全不進(jìn)食。
破故紙(炒,四兩) 肉豆蔻(生,二兩)
上為末。用肥棗四十九個(gè),生姜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耍萌庋袨楦?,入藥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有人全不進(jìn)食,服補(bǔ)脾藥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頓能進(jìn)食。此病不可全作脾氣治,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諸米谷,下無(wú)火力,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凈,酒浸曝干,日挑數(shù)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
〔《摘》〕胃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陰交
□
〔東〕三焦停水,氣攻不食,身黃微熱,胃中有寒故也∶維道、中封、胃俞、腎俞。
□
〔《撮》〕三焦邪熱,不嗜飲食∶關(guān)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
□
〔東〕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饑。)
脈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陽(yáng)脈滑而緊,滑則胃氣實(shí),緊則脾氣傷,得食不消者,此脾不和也。(枳術(shù)丸之類治之。)
□
〔仲〕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wèi)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達(dá)。榮衛(wèi)不能相將,三焦無(wú)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頭疼口難言,衛(wèi)氣虛則惡寒?dāng)?shù)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為遺溲。(異功散之類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