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
〔涓〕熱毒方盛,或發(fā)大渴,此是毒攻心臟,令舌干煩渴也。但以補心氣藥,內補即止。
〔羅〕竹葉黃 湯治發(fā)背發(fā)渴,通治諸瘡大渴。
淡竹葉(二兩) 生地(八兩) 黃 麥門冬(去心)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 芍藥 人參 半夏(湯洗) 石膏(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虛渴者忌用石膏、半夏、黃芩。)
金銀花散
金銀花(四兩,去土) 甘草(一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丹〕《外科精要》云∶疽向安后發(fā)渴,與加減八味丸。夫當此時血氣兩虛,當用參、 補氣,當歸、地黃養(yǎng)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導水,佐以肉桂?若忍冬丸、黃 六一湯等方,切當。忍冬養(yǎng)血,黃 補氣,渴何由作。
〔《精》〕忍冬丸大能止渴,及療渴疾,既愈之后,須預防外癰疽,大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干,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無時酒飲任下。
黃 六一湯大治渴疾,補虛乏,常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綿黃 (去蘆,六兩,一半生用,一半鹽水潤蒸,三次焙干) 粉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黃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點服。若飲初杯,用酒調尤妙。
桑枝湯大治口干。
取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
五味子湯大治口燥舌干,此是腎水竭也。
五味 黃 (去蘆,生用) 人參(去蘆) 麥門冬(去心) 粉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丹〕《外科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fā)時,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而嘔,伏熱在心,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而嘔,宜嘉禾散。有寒熱,宜家傳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謹按病機,諸逆沖上嘔越,皆屬于火。其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群隊以為補虛之劑,補力已少,徒有溫暖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后,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瘍后,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發(fā)嘔不食者,宜用參 白術膏峻補取效。佐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諸病瘡瘍如嘔者,濕氣侵于胃也,藥中宜倍加白術。
丹溪治一老人,背疽嘔逆,用補藥效。方見潰瘍門。予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愈。
〔《精》〕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
昔有一貴人,因疽而生此證,醫(yī)者以為心臟絕盡,皆辭退。愚進此藥,一日而安。
真琥珀(研) 生犀角(各一錢) 辰砂(研) 茯神(去木。各二錢) 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 酸棗仁(去皮研。各二錢)
上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入乳缽內,別研藥味和勻,用煉蜜搜為膏子。以瓷瓶收貯,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連服五服,取效。(此方潰瘍不宜用。)
〔涓〕治發(fā)背癰疽,膿潰后氣虛,脾臟滑泄,并四肢逆冷,宜用和氣散。
蒼術(四兩,米泔浸三日,洗凈,曬干,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 甘草(炙) 青皮(去穣。各一兩) 良姜(炒) 肉桂 干姜(炮。各半兩) 陳粟(半升)
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
〔垣〕圣愈湯治諸惡瘡血出不止,以寒水石細末摻之,立止?;虔彆r間作黑色,不可潰也,藥力去盡卻紅和。如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也。此湯主之。
熟地 生地(各三錢) 歸身(一錢半) 川芎(二錢) 黃 (五分) 人參(三分)
上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無時。
〔梅〕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圖經》〕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
〔涓〕熱毒方盛,或發(fā)大渴,此是毒攻心臟,令舌干煩渴也。但以補心氣藥,內補即止。
□
〔羅〕竹葉黃 湯治發(fā)背發(fā)渴,通治諸瘡大渴。
淡竹葉(二兩) 生地(八兩) 黃 麥門冬(去心) 當歸 川芎 甘草 黃芩 芍藥 人參 半夏(湯洗) 石膏(各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虛渴者忌用石膏、半夏、黃芩。)
金銀花散
金銀花(四兩,去土) 甘草(一兩,炒)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
〔丹〕《外科精要》云∶疽向安后發(fā)渴,與加減八味丸。夫當此時血氣兩虛,當用參、 補氣,當歸、地黃養(yǎng)血,渴當自止。何必澤瀉、茯苓導水,佐以肉桂?若忍冬丸、黃 六一湯等方,切當。忍冬養(yǎng)血,黃 補氣,渴何由作。
□
〔《精》〕忍冬丸大能止渴,及療渴疾,既愈之后,須預防外癰疽,大宜服此。
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莖花葉皆可用)
上入瓶內,以無灰好酒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曬干,入甘草少許,研為細末,以所浸酒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無時酒飲任下。
黃 六一湯大治渴疾,補虛乏,常服此藥,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綿黃 (去蘆,六兩,一半生用,一半鹽水潤蒸,三次焙干) 粉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黃用)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以白湯點服。若飲初杯,用酒調尤妙。
桑枝湯大治口干。
取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
五味子湯大治口燥舌干,此是腎水竭也。
五味 黃 (去蘆,生用) 人參(去蘆) 麥門冬(去心) 粉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
〔丹〕《外科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fā)時,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而嘔,伏熱在心,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而嘔,宜嘉禾散。有寒熱,宜家傳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謹按病機,諸逆沖上嘔越,皆屬于火。其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群隊以為補虛之劑,補力已少,徒有溫暖助火耳。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后,腫瘍時,當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潰瘍后,當作陰虛補之。若年老因疽潰發(fā)嘔不食者,宜用參 白術膏峻補取效。佐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諸病瘡瘍如嘔者,濕氣侵于胃也,藥中宜倍加白術。
丹溪治一老人,背疽嘔逆,用補藥效。方見潰瘍門。予治一男子腫瘍嘔,諸藥不止,用獨參湯一服,嘔即愈。
□
〔《精》〕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
昔有一貴人,因疽而生此證,醫(yī)者以為心臟絕盡,皆辭退。愚進此藥,一日而安。
真琥珀(研) 生犀角(各一錢) 辰砂(研) 茯神(去木。各二錢) 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 酸棗仁(去皮研。各二錢)
上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入乳缽內,別研藥味和勻,用煉蜜搜為膏子。以瓷瓶收貯,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連服五服,取效。(此方潰瘍不宜用。)
□
〔涓〕治發(fā)背癰疽,膿潰后氣虛,脾臟滑泄,并四肢逆冷,宜用和氣散。
蒼術(四兩,米泔浸三日,洗凈,曬干,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 甘草(炙) 青皮(去穣。各一兩) 良姜(炒) 肉桂 干姜(炮。各半兩) 陳粟(半升)
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
□
〔垣〕圣愈湯治諸惡瘡血出不止,以寒水石細末摻之,立止?;虔彆r間作黑色,不可潰也,藥力去盡卻紅和。如血出多而心煩不安,不得眠睡,此亡血也。此湯主之。
熟地 生地(各三錢) 歸身(一錢半) 川芎(二錢) 黃 (五分) 人參(三分)
上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無時。
□
〔梅〕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
〔《圖經》〕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