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綱目》 項頸強痛

    作者: 樓英

    〔《靈》〕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當(dāng)缺盆中央動脈是也。)一次任脈側(cè)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挾喉二旁之動脈是也。)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挾喉動脈之后,曲頰之前一寸后是。)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手陽明之后,當(dāng)曲頰之下是也。)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曲頰之后,當(dāng)耳之下是也。)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耳后當(dāng)完骨上是也。)

    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挾項大筋中是也。)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fēng)府。

    足陽明,挾喉之動脈也,其 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 外,不至曲頰一寸。太陽當(dāng)曲頰。

    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后。手少陽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挾項,大筋之中。(俱本輸篇)

    〔《內(nèi)經(jīng)》〕刺灸項頸痛有二。

    其一,取足手太陽,治項后痛。經(jīng)云∶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項如拔,視虛盛寒熱陷下取之。

    又云∶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又云∶大風(fēng)項頸痛,刺風(fēng)府,風(fēng)府在上椎。

    又云∶邪客于足太陽之絡(luò),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 ,立已。不已則刺外踝下三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是也。

    其二,取足手陽明,治頸前痛。經(jīng)云∶足陽明之脈,所生病者頸腫。又云∶手陽明之脈,是動則病頸腫,皆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也。

    〔《玄》〕頸項痛∶后溪。

    〔《玉》〕項強∶承漿 風(fēng)府。

    〔《甲》〕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頂上痛風(fēng)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頸痛項不得顧,目泣出,多 ,鼻鼽衄,目內(nèi) 赤痛,氣厥,耳目不用,咽喉僂引項筋攣不收,風(fēng)池主之。項腫,不可俯仰,頰腫引耳,完骨主之。項強刺喑門。頸項痛不可以俯仰,頭痛,振寒,螈 ,氣實則脅滿,俠脊有并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東風(fēng)生于春,病在肝 ,在頸項。(全文見五臟。)

    〔《本》〕治筋急,項不得轉(zhuǎn)側(cè),木瓜煎。

    木瓜(兩個,取蓋去穣) 沒藥(研,二兩) 乳香(研,二分)

    上二味,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竹簽簽定,飯上蒸三四次,研爛成膏子。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無灰酒二盞和之,用八分一盞,熱暖化服。

    有人患此證,自午后發(fā)至黃昏時定。予曰∶此患先必從足起,經(jīng)言足十二經(jīng)絡(luò)各有筋,惟足太陽之筋,自足至項,大抵筋者肝之合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又曰,陽中之陰肺也,自離至兌,陰旺陽弱之時。故《靈寶畢法》云∶離至干,腎氣絕而肝氣弱,肝腎二臟受陰氣,故發(fā)于是時。予授此方三服而愈。

    〔丹〕男子項強不能回顧,動則微痛,診其脈弦而數(shù)實,右手為甚。予作痰熱客太陽經(jīng)治之。用二陳湯加酒洗黃芩、羌活、紅花,服后二日愈。

    〔垣〕養(yǎng)神湯治精神短少,不得睡,項筋腫急難伸,禁甘溫,宜苦寒。

    黃 (一錢) 人參(三分) 甘草(七分) 蒼術(shù)(五分) 白術(shù)(三分) 柴胡(四錢) 升麻(四錢)歸身(五分) 麥芽(五分) 木香(一分) 川芎(三分) 半夏(七分) 橘皮(一錢) 黃連(五分)黃芩(酒二分) 黃柏(一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去渣,稍熱服,不拘時。

    〔《本》〕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zhuǎn)移,椒附散。

    大附子(一枚,六錢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上末,每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滿,水一盞半,生姜七片,通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

    予一親戚,患項筋痛連背髀,不可轉(zhuǎn)移,服諸風(fēng)藥皆不效,予嘗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強一證,予處此方與之,一服頓瘥。自爾與人,皆有驗。蓋腎氣自腰夾脊上至曹溪穴,然后入泥丸宮。

    曹溪一穴,非精于搬運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歸經(jīng)則安矣。氣上達(dá),椒下達(dá),故服之愈。

    〔《千》〕治風(fēng)項強,不得顧視。穿地作坑,燒令通赤,以水灑之令冷,納生桃葉鋪其席下臥之,令項在藥上,以衣著項邊,令氣上蒸,病患汗出,良久即瘥。

    又方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蒸大豆一升令變色,納囊中枕之。

    諸痙項強,皆屬于濕。(全文見診法,治法見傷寒項強條。)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