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醫(yī)學(xué)正傳》 吐瀉

    作者: 虞傳

    《內(nèi)經(jīng)》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又曰∶濕勝則濡泄。夫小兒之吐瀉,皆由乳食過(guò)度,傳化失常。蓋食郁則成熱,熱郁則有酸,酸而成吐成瀉,此必然之理也。又曰∶食滯于胃口者為吐,食滯于大小腸者為瀉。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胞胎中移惡流于腸胃而為吐也。丹溪曰∶錢氏五補(bǔ)五瀉之法,俱可選用。謹(jǐn)遵而根據(jù)法具錄如下∶

    脈法

    (并見前總章。)

    方法

    錢氏曰∶小兒初生下吐,蓋拭掠兒口中移惡不盡,咽入喉中故吐,木瓜丸主之(凡生子于未發(fā)聲之先,急宜取口中惡血,以綿拭令凈盡,以黃連、甘草二味,等分煎汁,灌一、二匙,則無(wú)以上等病,出痘疹亦稀少。若啼聲一發(fā),則咽下矣,亦當(dāng)用黃連、甘草汁飲之,不可忽也)。

    木瓜丸

    木瓜末 木香末 麝香(末) 膩粉(即輕粉) 檳榔末(各一字)

    上再研勻,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二丸,甘草湯送下。

    初生三日內(nèi),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知是傷食,當(dāng)下之而后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用益黃散。(上二方俱見前。)

    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不熱,或乍熱乍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shí)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宜詳∶肺病則睡悶露睛喘氣,心則驚悸飲水,脾則困倦饒睡,肝則呵欠煩悶,腎則不語(yǔ)畏明。當(dāng)先見貌兼臟,補(bǔ)脾益黃散主之。蓋此二證,多病于夏秋也。(當(dāng)先見貌兼臟,其義未詳,恐有脫簡(jiǎn),以俟知者正之。)

    五月二十五日以后(夏至后十日也),吐瀉身壯熱,此熱乃臟腑中,十分中九分熱也?;蛞騻麩崛槭常氯椴幌?,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一名甘露散)

    石膏 寒水石(各五錢) 生甘草(二錢五分)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或半錢,溫水調(diào)下。

    六月十五日以后(大暑節(jié)后),吐瀉,身溫似熱,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后多服玉露散。

    按∶丹溪用去桂五苓散,倍白術(shù),加蒼術(shù),甚者二術(shù)炒用,或入益元散和勻,米湯調(diào)下,甚效。

    七月七日以后(立秋后七日也),吐瀉身溫涼,三分熱也,七分冷,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zhǎng)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后少服玉露散。

    八月十五日以后(秋分后也),吐瀉身冷,無(wú)陽(yáng)也,不能食乳,干噦,瀉青褐水,當(dāng)補(bǔ)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吐瀉泄黃,傷熱乳也,吐瀉泄青,傷冷乳也,皆當(dāng)下,白餅子主也。傷熱乳者甘露散,傷冷乳者益黃散、溫中丸,并于下后服之。亦有不須下,但服此藥愈者。

    溫中丸

    人參 甘草(炙) 白術(shù)(各一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粳米飲下。

    虛弱,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肉消瘦,亦有因大病后或吐瀉后,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也。有冷者,時(shí)時(shí)下利,唇口青白。有熱者,身溫壯熱,肌肉微黃。此冷熱虛羸也。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證,亦須少服之),熱者胡黃連丸(冬月不宜服,有證,須少服)。木香丸、胡黃連丸二方并見前。

    吐瀉調(diào)脾,平胃散入熟蜜,和蘇合香丸,名萬(wàn)安膏,米飲調(diào)服。

    一方治吐瀉黃膽。

    三棱 莪術(shù) 青皮 陳皮 神曲(炒) 麥 面(炒) 黃連 甘草(炙) 白術(shù) 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xì)末,溫水調(diào)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shí)氣吐瀉,加滑石。發(fā)熱,加薄荷。

    夏月吐瀉,用益元散極效,當(dāng)表而出之。

    附證

    愚按∶小方脈科,惟急慢驚風(fēng)與夫痘疹等證最為酷疾,以其吉兇反掌、生死須臾故也。次則五疳吐瀉,為證不一,亦不可以易而治也。以上四證,各立篇目,辨論詳明外,其余一切小疾,繁瑣多端,一一不能詳盡,故各附于吐瀉之后,以備檢閱參用云爾。

    一腹脹,二腹痛,三夜啼,四痰熱,五解顱,六吃泥,七脫囊,八脫肛,九赤瘤,十臍汁出,十一頭瘡,十二尾骨痛,十三弄舌,十四龜胸龜背,十五重舌木舌,十六鵝口口瘡,十七走馬牙疳,十八臍風(fēng)撮口。

    腹脹論∶

    夫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亦有實(shí)者,必悶亂喘滿,可下之,宜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滿者,虛也,不可下。

    若誤下,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則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治用 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shù)。不可以丁香、木香、桂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蓋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者,可以溫散藥治,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則脾胃內(nèi)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

    小兒易為虛實(shí),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證,服溫則生熱證,當(dāng)識(shí)此,不可忽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濕,隨肺之氣上行于四肢,若水狀,濕氣浸浮于肺,則大喘也,此當(dāng)服 氣丸而愈。

    氣丸治小兒虛脹。如腹大者,加蘿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兩) 蝎尾(去毒,五錢,一方,二味各四十九個(gè))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湯下。一方有木香一錢。

    治小兒腹虛脹,先服 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jié)糞,小便黃,微喘,脈伏而實(shí),時(shí)欲飲水,能食者,可下之,宜消積丸、紫霜丸。蓋脾初虛而后結(jié),有積所治,宜先補(bǔ)脾而后下之,后又補(bǔ)脾則愈也。不可補(bǔ)肺,恐生虛氣。

    一方腹脹。

    蘿卜子 紫蘇梗 干葛 陳皮(各等分) 甘草(少許)

    上細(xì)切,水煎服。食少者,加白術(shù)。

    腹痛多是飲食所傷。

    白術(shù)(一錢五分) 陳皮(去白) 青皮(去穣,各七分) 山楂(去核) 神曲(炒) 麥芽(炒) 砂仁(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有熱加黃芩,有寒加藿香、吳茱萸。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七分,清米飲或白湯調(diào)下。

    腹痛,口中氣溫,面黃色,目無(wú)精彩,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dāng)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用白餅子下之,后和胃,用白術(shù)散。

    白餅子(方見發(fā)搐條下。)

    白術(shù)散(方見驚風(fēng)門。)

    消積丸

    丁香(九粒) 砂仁(十二個(gè)) 巴豆(二個(gè),去皮心膜及油)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三歲以上三、五丸,以下一、二丸,溫水下。

    心腹痛,面 白,口中沃沫及清水出,發(fā)痛有時(shí),當(dāng)作蛔蟲治。又曰∶凡積痛、食痛、蟲痛、寒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dāng)口淡而沫自出,小兒本怯,故胃寒冷則蟲動(dòng)、而心頭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而手不搐耳,安蟲散主之。

    安蟲散《寶鑒》用米糊為丸,名安蟲丸。

    胡粉(炒黃色) 檳榔 川楝子(去核) 鶴虱(各二兩) 白礬(二錢五分,火枯)

    上為細(xì)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或一錢,溫米飲下,臨痛時(shí)服。

    集效丸治蟲痛。

    木香 鶴虱(炒) 檳榔 訶子(煨去核) 蕪荑 附子(去皮臍,炮) 干姜(各二兩) 大黃(半兩) 烏梅(去核,二錢五分)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陳皮湯下,或醋湯下。一方加黃芩、黃連。

    一方治蟲。

    用雞子炒白蠟塵,酒糊丸服。一云治寸白蟲。

    一方治蛔蟲作痛。

    用二陳湯加苦楝根,煎服?;蛑灰钥嚅驏|南生不出土者,刮去粗皮,取白皮細(xì)切,濃煎汁一盞,徐徐飲之,不可飲多。先以糖蜜或炒肉食之,引蟲頭向上,然后服之??磧捍笮?,斟酌與之。

    小兒吃粽腹痛,用白芍藥加黃連末合研,湯調(diào)服之,即愈。

    一方治小兒腹痛。

    甘草(炙) 干姜(各二錢) 伏龍膽(一兩) 人參 茯苓 百草霜 白術(shù)(各五錢)

    上為細(xì)末,粥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陳皮湯下。

    小兒夜啼,作心經(jīng)有熱有虛治。

    人參 黃連(姜汁炒,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竹葉(二十片)

    上為細(xì)切,分作二帖,每帖加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本無(wú)人參。

    錢氏曰∶小兒夜啼者,脾臟冷而痛也,當(dāng)以溫中之藥,宜益黃散,……花火膏之類。

    愚按∶上二說(shuō)不同,一曰心熱,一主脾寒,當(dāng)審?fù)庾C而區(qū)別之。如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者,寒也。蓋夜屬陰,陰盛則脾臟之寒愈盛,脾為至陰,喜溫而惡寒,寒則腹中作痛,曲腰而啼。如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氣熱者,熱也。

    蓋火屬心,見燈則煩熱內(nèi)生,兩陽(yáng)相搏,故仰身而啼。外有面色白,黑睛少,腎氣不足,至夜陰虛而啼也。

    花火膏

    燈花(三顆)

    以乳汁調(diào)抹兒口,或抹母乳上,令兒吮之。

    治驚啼,邪熱乘心也,安神丸主之。(方見前。)

    小兒風(fēng)痰壅盛,用∶南星(五錢,切片以白礬湯泡曬干) 白附子(二兩)

    上二件,共為末,面糊為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一丸,姜、蜜、薄荷湯化下。

    小兒痰熱骨蒸,用∶二陳湯(五錢) 加∶升麻(二錢) 葛根 白芍藥(各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

    上細(xì)切,分三帖,加姜、棗,水煎服。

    又方治前證,用∶胡黃連 檳榔(各一錢) 陳皮 雷丸(各一錢五分) 神曲 半夏曲 使君子 白花蓼(各二錢)

    上為細(xì)末,面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

    小兒解顱(頭縫不合也),因母氣虛與熱多也。錢氏曰∶生下而顱不合,腎氣未成也,雖長(zhǎng)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面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丹溪用四君子湯合四物湯,有熱加黃連酒炒煎服。更以帛緊束,及以白蘞末敷之。

    小兒吃泥,胃氣熱也,用軟石膏、黃芩、陳皮、茯苓、白術(shù)煎服。

    小兒脫囊(陰囊腫大墜下而不收也,亦有囊皮脫爛者),木通、甘草、黃連、當(dāng)歸、黃芩、煎服。囊爛者,以野紫蘇葉(面青背紅者是)為末,香油調(diào)敷。皮脫兩丸露者,外以青荷葉包之,敷藥后自生皮。

    脫肛(肛門大腸頭脫下也),用東壁土泡湯,先熏后洗。

    又方治前證。

    用五倍子為細(xì)末敷而頻托入之。

    又方治前證。

    用鱉頭燒存性,香油調(diào)敷。(一方以此物燒煙熏之,良久自收。)

    小兒赤瘤(俗名赤游風(fēng)也),此蓋熱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dú)?,發(fā)于皮外,赤如丹也。用生地黃 木通 荊芥(一本有芍藥、桃仁)

    苦寒帶表之藥,外以芒硝泡湯洗之,又以芭蕉油涂之,錢氏用白五散敷之,皆效。

    白玉散

    白堊(音惡,白色土也,五錢) 寒水石(一兩)

    上為細(xì)末,米醋或新汲水調(diào)。

    小兒臍中汁出并痛,用白礬,火 枯,干敷。或用黃柏末敷之。

    癩頭,用通圣散酒拌,除大黃另用酒炒,共為末,再以酒拌,焙干,每服一錢,水煎服。外以白炭燒紅,淬入水中,乘熱洗之。更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油調(diào)敷之。

    又方治癩頭。

    以松樹濃皮(燒存性,二兩) 黃丹(火飛,一兩) 白礬(火枯) 黃連大黃(各五錢) 白膠香(火飛,傾石上,一兩) 輕粉(四錄) 共為末,熟香油調(diào)敷。

    丹溪治一小兒,二歲,滿頭生瘡,一日瘡忽自平,遂患痰喘,知其為胎毒也。詢其母,孕時(shí)多食辛熱物。遂以人參、連翹、黃連、甘草、陳皮、川芎、芍藥、木通濃煎,入竹瀝與之,數(shù)日而安。

    尾骨痛,屬陰虛、有痰。

    陰虛,用四物湯加炒黃柏、酒知母,少用桂為引,或以前胡、木香為引。如痛不止,加乳香、沒(méi)藥。痰用二陳湯加知母、黃柏、澤瀉,必用前胡、木香為引,蓋陰虛故痰盛也。如痛不止,亦加乳香、沒(méi)藥。二法必先以玉燭散或通經(jīng)散痰小胃丹大下后用之,或神 丸、十棗湯皆可,與治帶同。

    小兒弄舌,因脾臟有微熱,令舌絡(luò)微緊,時(shí)時(shí)虛舌舐之,勿用冷藥及下之,少與瀉黃散徐徐服之。有欲飲水者,非熱也,脾胃中津液少也,不可下。若大病后弄舌者,兇。

    瀉黃散

    藿香葉(七分) 梔子(一錢) 石膏(五分) 甘草(七分半) 防風(fēng)(去蘆,四分)

    上細(xì)切,作一服,用蜜、酒炒香熟,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渣,時(shí)時(shí)與之。

    龜胸乃肺熱脹滿,攻于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熱物,亦成此證,宜瀉白散加黃芩。

    瀉白散

    桑白皮(蜜水拌,炒黃色,一錢) 地骨皮(一錢) 甘草(炙,五分) 加黃芩(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

    龜背、兒生下,客風(fēng)入脊,逐于骨髓,即成龜背,治之以龜尿點(diǎn)骨節(jié),即平。取龜尿法∶用蓮葉,置龜于上,尿自出。

    重舌木舌,乃小兒舌下生舌也。

    用三棱針,于舌下紫脈刺之,出惡血即愈。

    又方用竹瀝調(diào)蒲黃末,敷舌上,神效。

    又方治小兒木舌塞口欲滿者。

    用紫雪二錢,竹瀝半合,細(xì)研和勻,頻敷口,即愈。

    治小兒口瘡,用鹽白梅(燒存性) 紅棗(連核燒存性) 鉛丹(火飛) 人中白(火飛) 龍腦(少許)

    共為細(xì)末,敷之神效。

    治小兒鵝口瘡,因白屑滿舌及兩吻,故名鵝口。

    用發(fā)纏指頭,蘸井花水拭口令凈。又用濃煮粟米汁,以綿纏箸頭拭之,更以 過(guò)黃丹摻之,即愈。

    又方治鵝口瘡,不能食乳。

    用地雞擂水,涂瘡即愈。(地雞,即匾蟲也,人家磚石下多有之。)

    治小兒口瘡,瀉心湯用黃連,為細(xì)末,蜜水調(diào)服。

    治小兒口瘡,用黃柏、細(xì)辛各等分,為細(xì)末,敷之。

    治小兒頦上生瘡,痛癢難忍,用白楊木枝,燒于刀上出瀝敷之,及治鵝口瘡神效。

    治小兒走馬牙疳,用白礬置于五倍子內(nèi), 過(guò)為末敷之。

    治小兒臍風(fēng)撮口,因臍斷傷風(fēng),或尿在胞中,遂成臍風(fēng),發(fā)熱面赤,啼聲不出,名曰撮口風(fēng)。

    瞿麥(五分) 蝎稍(四個(gè)) 僵蠶(七個(gè)) 赤腳金頭蜈蚣(一條)

    上為細(xì)末,鵝毛管吹些少入鼻中,如噴嚏叫聲可治,后用薄荷汁調(diào)與服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